推进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可从四方面发力
发布者:xylona | 来源:中国能源报 | 0评论 | 2785查看 | 2023-04-19 13:26:43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为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国家能源局近日印发《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大力推动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积极扩大油气企业开发利用绿电规模,为油气与新能源协同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


依托油气业务基础和特色优势,推动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既有助于更好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也是石油公司实现“双碳”目标的内在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环境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共识,来自股东、公众、政府、金融市场的降碳诉求与压力与日俱增,石油公司的低碳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发展新能源、从油气公司向综合性能源公司转型发展成为国内外石油公司的共同选择。但在发展路径上,中国石油公司与欧洲石油公司有着明显差异。


欧洲石油公司选择收缩油气业务,增加新能源业务实现碳排放量的绝对减排,油气业务与新能源业务将呈现此消彼长的发展态势。而中国油气企业,特别是国有石油公司的首要责任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在增加油气供应的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走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特色转型路径,以更好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可实现多赢


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是在我国推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的背景下,油气行业自发尝试、主动探索的转型路径,将推动形成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提升、能源行业低碳转型、石油公司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多赢局面。


一是形成多元互补能源供给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石油公司在油气业务全产业链与地热、清洁电力、氢能、CCUS等领域具备非常好的融合发展优势,通过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在稳油增气、提升油气资源供给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能源,增加清洁能源供应,可持续提升综合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助力构建我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多元互补的现代能源供给体系。


二是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石油公司拥有开展新能源业务的资源、技术、市场等优势,尤其是依托优质、高效、清洁的天然气资源,利用气电在响应特性、负荷调节范围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可因地制宜开展气电、煤电联合调峰,促进新能源开发利用,进一步通过天然气化工、煤化工与新能源耦合发展,将实现产业间协同互促和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助力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三是推动油气行业清洁生产,实现高质量发展。石油公司是能源生产大户,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大户。风光发电、地热、光热、绿氢等新能源利用技术在油气产业链具有规模化应用潜力,可替代煤炭等高碳能源,提升油气生产终端电气化率和绿电消纳比例,有效实现油气生产控排减排,推动石油公司“双碳”目标实现。


四是推动石油公司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内多个老油区已整体或逐步进入开发后期,油气资源接替不足、稳产难度大、桶油成本高,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考验,迫切需要走出一条油气转型发展新路。通过依托油区及企业周边资源,以油气产业为基础加强新能源开发利用,推动传统油气生产基地向清洁电力生产、地热能开发利用、碳埋存利用等基地转型发展,加快探索油气田变热田、电田、碳田,推广上下游多领域融合发展、风光气储氢一体化协同等特色模式,为石油公司转型升级赋能,助力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石油公司积极开展,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实践探索


我国石油公司正充分利用产业一体化优势推动油气与新能源协同融合发展。


在生产用能清洁替代方面,中国石油启动了以大庆喇嘛甸油田为代表的“零碳油田”建设,吉林油田开发建设风光发电项目,满足吉林石化新上炼化项目的绿电需求,形成了油气业务上下游之间、新能源与油气业务之间协同融合发展的“吉林模式”。中国石化在新疆库车布局光伏制氢示范工程,绿氢将用于替代塔河炼化的天然气制氢,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8.5万吨。中国海油投运了装机容量为4.5兆瓦的涠洲油田群光伏电站,正在建设国内首个海上油田群风光储综合能源示范项目,预计2023年投用,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3万吨。


在清洁电力方面,石油公司积极在油气田周边布局风光发电项目,参与我国“沙戈荒”大基地建设,依托海上施工建设优势推进海上风电发展。中国石油提出“风光气储氢一体化”新能源大基地建设模式,中国石化通过油地合资开发,正在开展东营绿色生态油区示范基地建设。截至2022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分别建成清洁电力装机超140万千瓦、85万千瓦。


在地热方面,依托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在京津冀等地开拓地热供暖市场,分别形成地热供暖能力超8000万平方米、2500万平方米。


在氢能方面,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依托炼化企业建设了燕山石化、四川石化等多个供氢中心,为周边氢燃料电池车提供高纯氢气。


在综合能源服务站方面,依托石油公司现有加油站终端,中国石化已建成充换电站超2300座、加氢站近百座,中国石油为助力冬奥建成首座“油气氢电非”综合能源服务站(北京金龙站)。


石油公司发展新能源,还面临多重难题


目前,我国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势头向好,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市场开拓难度较大。油气行业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且风险较高的行业,市场主体相对较少。我国新能源市场竞争激烈,尤其是电力市场化改革已向“深水区”挺进,以“五大四小”为代表的电力企业高度重视新能源工作,制定了明晰的低碳发展目标。同时地方政府逐步加强新能源项目规模和土地资源控制,电网企业对新能源发电并网提出更高技术和安全要求。石油公司新能源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新能源业绩较少,新能源项目运行管理经验不足,直接参与新能源市场竞争面临诸多困难。


二是缺乏新能源自主创新技术支撑。实现油气与新能源高质量融合发展,掌握科学技术是关键。目前,石油公司在新能源领域技术积累不足,井下大功率加热技术、分布式智能微电网建设、深层/超深层地热勘探开发及综合利用、油气节能减污降碳及协同增效等诸多技术有待突破,油气与新能源融合相关技术研发投入有待加强。


三是组织体系与业务发展不完全适应。推动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需要石油公司从单一油气管理体系向适应油气与新能源多种能源融合发展的管理体系转变。以中国石油为例,目前一些发展新能源的油气田企业设立了新能源相关管理机构。但是,岗位和人员配备不足,相关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尚不完善。同时,针对新能源市场开拓、投资管理、资金配置、考核激励机制等相关制度仍在探索建立中,存在新能源人才数量和质量与发展速度不匹配、管理体制机制与业务特点不完全适应等问题。


四是跨行业融合难度大。由于各行业间、能源品类间的壁垒广泛存在,推动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模式仍在实践探索初期,在国家、地方及各能源企业之间尚未形成共识,需要众多能源主体形成发展合力,实现强强联合、互利共赢,共同推进“大能源”格局构建。


推进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可从四方面发力


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石油公司统筹能源安全保供和绿色低碳转型任务更加艰巨,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任重道远。为更好地推动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立足稳油增气,加大新能源投资力度。保障油气安全稳定供应依旧是石油公司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首要任务,一方面是有效履行保能源安全、保油气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大责任,另一方面可充分利用油气业务的稳定收益为低碳业务发展提供现金流。考虑到石油公司发展新能源存在基础弱、市场开拓难等问题,建议充分利用合资合作、基金投资等多种手段获取新能源相关技术和资产,强化重点领域的专业能力建设,逐步形成特色优势。同时,探索成立风险投资基金,挖掘高成长性企业进行战略投资。


二是着力技术创新,加快典型示范项目落地。基于新型能源系统建设需求,加大新型储能、高效氢电转化、低浓度低成本碳捕集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在油气田区域及周边地区部署建设“风光气储氢一体化”新能源大基地,开展枯竭油气藏、盐水层碳埋存先导试验,并逐步开展煤炭地下气化、绿电绿氢与化工耦合等重点项目,有序打造油气与新能源及负碳产业集群。在此基础上,通过新能源开发利用与油气勘探开发各环节融合,以绿电代替煤电,以绿氢替代灰氢,着力油气田生产用能清洁替代技术创新,实现油气全业务链绿色低碳发展。


三是加强油气与新能源融合组织管理体系建设。结合新能源业务运作时效性强、高度市场化的特点,制修订石油公司投资管理、项目运作等方面的制度规定,建立健全项目管理、运行、监督等规范办法。完善新能源组织体系,推进“双碳”人才队伍建设,出台相关激励措施,形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政策导向。


四是加强内部协同和外部合作。内部加强区域组织协调,盘活石油公司在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资本金融等多方面综合优势,高效推进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对外积极与煤炭企业、电力企业开展产业合作与技术联合攻关,共同推动“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海上风电大基地、“一带一路”海外能源基地建设,构建“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创新生态,促进油气与风光发电、煤炭、氢能等多能源品种协同互济,打造多能互补低碳能源生态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