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电绿证交易规模持续扩大,绿证“新时代”有哪些挑战?
发布者:cspplaza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0评论 | 1135查看 | 2024-01-29 09:26:47    

近年来,我国绿色电力市场建设提速,绿电交易规模持续扩大,绿证核发也进入全覆盖的“新时代”。


日前,国家能源局印发《2024年能源监管工作要点》,提出要逐步扩大绿电交易规模,加快推进绿电、绿证市场建设,培育绿色电力消费市场。这是继2023年8月三部门发布《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后,有关绿电绿证市场建设的又一重要政策。


绿电交易与绿证制度对于建设绿色电力交易市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北京电力交易中心新能源交易部副主任张楠日前指出,在“双碳”目标下,电力市场建设面临着保供应、促转型、稳价格三重挑战。开展绿色电力市场建设能够促进建立适应新能源特性的交易方式,推动实现能源电力绿色低碳转型。


新一年绿电交易序幕已经拉开


随着我国清洁能源装机规模与日俱增,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保障电力供应的新力量。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达14.5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超过50%,超过火电装机;我国可再生能源年内发电量3万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三分之一,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突破15%。


如今,绿电交易通过市场化交易手段,将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直接与需求侧用户连接起来,从而扮演了建设绿色电力市场的重要角色。


2024年1月22日晚间,四川省完成了首次省内绿电交易,预计签约绿电交易量超过50亿千瓦时。


据悉,此次四川省所启动的省内绿电交易从1月9日持续至1月22日,共吸引上百家企业参与交易。其中,仅成都企业参与量就达到102家,签约电量约20.8亿千瓦时,占比超过4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自去年底以来,各地开始陆续公布2024年度绿电交易成果,整体均较2023年实现大幅增长。


这其中,天津电力交易中心近日宣布,其2024年度绿电成交量为50.03亿千瓦时,是2023年全年的2.73倍;新疆2024年度中长期市场交易中绿电交易成交电量达到4.62亿千瓦时,是2023年度交易规模的约20倍;广东2024年度绿电双边协商交易成交电量为31.07亿千瓦时,较2023年度增加近一倍;江苏2024年绿电成交量31.7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8.8%。


“自2021年9月参加了全国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活动后,我们就开始常规化参与国内绿电市场。”江苏协鑫售电有限公司资深数据分析师高新利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江苏省内的绿电交易包括年度长协和月度交易两类,过去一年其所在的公司实现绿电交易规模突破1亿千瓦时。


在高新利看来,“双碳”目标促使国内新能源消纳比例不断提升,对于绿电市场而言,其需求肯定会不断扩大。


事实上,在新型电力系统下,随着新能源逐步成为装机和电量主体,电力商品价值体系也会呈现细分,由过去体现电能量的价值,转变为未来既体现电能量价值,同时兼顾灵活性、可靠性和绿色环境价值。张楠表示,建设绿色电力市场,就是为了通过市场机制,把新能源绿色价值的外部属性内部化,同时推动能源电力生产和消费的低碳转型。


张楠认为,绿电交易就是证电合一的交易,让用户既消费了绿色电力,也获得了相应的绿证;绿证交易是证电分离的交易,只交易代表绿色电力环境权益的绿证,也视为消纳了可再生能源。


“即便现在绿电交易有非常大增长速度,市场仍然反映绿电交易供给不足问题。”张楠表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北京电力交易中心自2021年开展绿电交易以来,逐年呈现翻倍式增长。另据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京津冀区域完成年度绿电交易超230亿千瓦时,其中,北京购买绿电16.5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6倍。此外,2023年,华北经营区绿证成交数量200.6万张,同比增加72.2倍,其中北京48.2万张,天津17.1万张,河北95.8万张,冀北12.6万张。


绿证“新时代”下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绿证市场在2023年下半年正式迎来了一个新的节点。


2023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全国风电(含分散式风电和海上风电)、太阳能发电(含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常规水电、生物质发电、地热能发电、海洋能发电等已建档立卡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所生产的全部电量核发绿证,实现绿证核发全覆盖。


这是绿证制度的重大更新,标志着中国绿证机制基本成熟,正式进入全面运行阶段,业内人士称之为“绿证3.0时代”。


张楠表示,绿证核发全覆盖将能破解过去绿证核发受限的问题,进一步促进绿色电力市场规模的扩大。“有了绿证的工具,能够帮助用户掌握自身绿色消费水平。更重要的是,未来如果分布式新能源能够核发绿证,会促进分布式新能源市场化的消纳,为分布式新能源进入市场提供机会。”


“绿电交易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容易形成缺口,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购买绿证。”江苏协鑫售电有限公司资深数据分析师高新利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随着《通知》实现绿证全覆盖,目前国内各省市都在推进新能源消纳,国内绿证需求正处在一个明显的增长过程中。


根据中国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平台截至1月27日的数据,截至目前该平台已经累计成交近1.21亿张绿证,超过3.14万用户参与购买。


资料显示,目前国内绿证市场主要出现的种类包括中国绿证GEC、国际绿证l-REC、全球可再生能源交易工具APX TIGRs,其中GEC和I-REC更为普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2023年,中国地区的I-REC签发量6937万张,应用场景依旧有所区分。上海祺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行业总监浦天贶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I-REC的使用场景包括,帮助外资在华企业响应总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国际绿证实现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帮助总部实现ESG合规;协助多种行业的出口企业应对合规难题,通过国际绿证抵消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耗电排放,降低出口至欧盟的合规风险;帮助企业满足品牌方的可再生电力消纳及ESG合规要求,应对供应链以及3年可追溯碳排放和抵消数据等审计需求。


不过,I-REC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I-REC市场目前主要以人工提报电站静态资料申请国际绿证方式居多,该方式导致出现了真实性、绿色权益重复计算、无法进行数据溯源等问题的出现。”浦天贶表示,通过系统实现全链路自动化核证签发I-REC国际绿证——即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打造碳资产实时监测及自动化核证系统,可解决上述问题。


实际上,随着《通知》的正式实施,大量绿证预计将涌入市场,致使未来一个阶段市场中绿证的供给量将远大于需求。因此,拓展绿证的应用场景、促进绿证供需匹配至关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CCER市场交易重启后,有关电碳协同的呼声愈发强烈。所谓的电碳协同,即讨论电力市场、碳市场、绿证市场之间如何互相影响,如何协同发展。尤其是绿证与碳市场的衔接,是激发市场需求的另一个关键。


需注意的是,当绿证市场供给和需求双双提升后,后续的退出机制同样需要进一步完善。


南方电网北京公司政策研究部副主任张轩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构建绿证全生命周期管理措施,绿证核销使用、绿色用电权益主张相关的机制有待建立健全。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