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风光储热一体化示范,白城市积极发展光热发电产业
发布者:cspplaza | 来源:指尖白城 | 0评论 | 1696查看 | 2024-03-08 10:41:10    

截止到2021年底,白城市新能源装机817.5万千瓦,占全省新能源装机总规模70%以上;2022年我市又新增开工项目300万千瓦以上,扛起了我省“陆上风光三峡”工程建设三分之二额度建设任务;目前,我市电源装机1321.2万千瓦,预计“十四五”末,全市新能源装机规模将达到2000万千瓦,2030年全市新能源开发规模可达到4000万千瓦。


白城作为吉林省西部新能源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扛起“陆上风光三峡”建设重任,奋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用优势激活发展,用新能源产业点燃全局,撑起白城低碳发展、绿色振兴的新未来,为鹤乡插上腾飞之翼。


新能源体现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内涵——白城“绿”韵生动“风”“光”无限。


——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建设光伏发电领跑基地。2016年到2018年,白城共争取到光伏扶贫电站48万千瓦,电站收益覆盖全市38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可持续20年;2017年白城被确定为全国第三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2018年当年开工当年并网发电。2019年1月,我市组织了第三批光伏发电领跑基地奖励激励基地申报,经优选被确定为全国仅有的3个奖励基地之一。两期领跑基地建成后,覆盖了全市四个县(市),总装机100万千瓦,总投资65亿元,运营期年可税收实现约7000万元。


——开展风光储热一体化示范。光热发电具有同火电媲美的稳定性和清洁能源发电零碳排放优势,是理想的发电、储能和调峰电源。为填补白城光热发电产业空白,经积极争取,2021年8月国家能源局确定在白城建设吉西基地鲁固直流140万千瓦外送项目,目前风电、光伏项目已部分并网,光热项目已开工建设。


——谋划实施“中国北方氢谷”。白城从2018年开始布局氢能产业,重点推进氢能向化工领域应用,抓好6个国家、省级重点项目建设,实施总投资1.26亿元的分布式新能源发电制氢加氢一体化项目,为解决燃料电池车用氢问题提供了强力保障,2022年,从国家电投吉电股份购置20辆燃料电池客车。拟开通向海、莫莫格、嫩江湾等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及姜家甸、青山等万亩以上集中连片草场的旅游专线。


——承接吉林“陆上风光三峡”工程。以“系统谋划、集成布局、整体推进、头部引领、形成闭环”为思路加快建设“陆上风光三峡”,全力构建新能源产业体系。目前,全市新能源总装机已达到1142.6万千瓦,2024年,计划开复工项目31个、规模369.8万千瓦。按照专家测算,白城市未来新能源开发容量2633万千瓦,其中风电1890万千瓦,光伏743万千瓦。


——探索绿电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白城绿电产业示范园区自2021年3月省政府批准建立以来,按照省、市要求认真组织落实,一手抓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项目招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园区逐步构建了采取高比例风火打捆交易协同模式,打造低用电成本模式,保障绿电园区获得更优的交易价格运营机制;开展校地合作,激发创新潜能,切实将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为推动白城绿电产业示范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保障和技术支撑,提升科技服务能力;积极引进拥有核心技术的“头部”企业和先进高载能项目,进一步提升园区电力消纳能力。


——实施新能源乡村振兴工程。新能源乡村振兴工程覆盖白城市5个县(市、区)、919个村,三年内实现域内全面覆盖,所有行政村均有稳定的集体收入。截至目前,全市5个县(市、区)均已取得新能源乡村振兴工程建设指标,共计12.87万千瓦。


——推进“绿电+消纳”发展模式。推动新能源开发与负荷增长良性互动,形成以负荷带动电源、创新链带动产业链的循环互促模式,促进新能源资源就地转化,实现资源开发效益最大化,变“电力输出”为“产品输出”,科学实施负荷侧管理,阶段性从大电网“零购电、零送电”,实现离网运行。


——谋划发展储能产业。自新型储能产业兴起以来,白城市把握储能产业发展态势,重点推进全钒液流共享储能电站、远景70万千瓦时共享储能电站等项目,力争尽快落地开工;同步抓好全钒液流电池、磷酸铁锂电池、铅碳电池等国内主流储能装备制造项目,构建集研发、生产、制造、应用等储能产业链闭环。


大手笔接踵而至,如春雷骤响,聚合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抓住新能源建设这个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冲破传统发展模式“天花板”,通过转型升级引领新常态、助力新发展,在新的起跑线上“亮剑”起飞,奋力探索出一条白城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之路,这是白城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出路所在。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