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网 | 0评论 | 3795查看 | 2014-11-26 08:01:13
在昨日举行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4年度报告”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苏伟称,中国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的条件基本具备,将尽早出台关于碳排放总量控制及其分解机制的方案,并有望在今年年底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争取在2016年运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按照计划,在2005年的基础上,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到2020年要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要达到15%左右,森林蓄积量要增加13亿立方米。据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介绍,这个目标的完成情况尚属乐观,到去年年底碳强度已下降28.56%,相当于少排放了25亿吨二氧化碳。
按照“十二五”规划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要求,2011年启动的全国7省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已完成平台建设,从2013年底到2014年上半年陆续上线交易。
苏伟表示,中央在政策上已经把碳排放交易明确列入年内中央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并且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的客观条件也基本具备。由于碳交易市场的成形要以碳排放总量控制为前提,目前发改委正着手出台关于碳排放总量控制及其分解机制的方案。
针对刚结束的北京APEC会议提出的2030年碳排放量封顶计划,解振华回应称,碳排放封顶并不意味着GDP一定会有相应的下降。据悉,中国作出碳排放封顶计划之前已进行了为期一年半到两年的专家论证。
“我倒是不认同国际上说的GDP普遍下降3%的说法。”解振华说,“中国经济总量大了,增速必然会下降,我们努力争取做到既发展经济,又使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二氧化碳排放逐步降低。”
针对外界关注的中国煤炭消费量的控制问题,解振华表示煤炭消费的控制在碳排量封顶计划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煤炭消费量何时达到峰值将取决于技术发展程度。低碳核心技术的应用会直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但目前中国在突破可再生能源技术方面还存在障碍,解振华举例:“比如核电,我们在搞AP1000,因为用美国的技术,由于技术问题没有解决,耽误了34个月,核电的发展有所滞后。”
据称,在未来15年,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需要90万亿美元,其中低碳技术和产业将占据相当大比重。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希望加强与国际社会的能源合作和技术转让合作。
另外,苏伟透露,目前我国的气候立法已进入立法阶段。通过前期调研和比较国内外法律国情,广泛征求部门和社会公众意见,已进入法律条文起草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