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碳交易元年?
来源:北京商报 | 0评论 | 5256查看 | 2014-01-27 16:08:00    
  CSPPLAZA注:阿联酋Shams1光热电站于2009年9月8日通过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CDM注册,这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CDM机制下运行的光热电站。同时,信实电力在印度拉贾斯坦邦投建的即将投运的100MW的菲涅尔光热发电站也是通过CDM注册的项目。

  通过碳交易机制,光热电站可节约一部分运营费用,为项目方带来更好的投资回报。与国际碳交易市场相对的是,国内碳交易市场正在起步发展阶段,日前有媒体报道称,2014年或是中国碳交易市场启动的元年!下面转载的是北京商报的一篇文章。国内光热发电业内朋友可对此作些关注。
——————————————————————————————————————————
  “碳交易” 在大多数人看来,是近期突然被频繁提及的一个热词。因为就在两个月前,酝酿多年的北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终于出现“质变”,北京环境交易所碳交易市场正式开锣。如果说彼时的开市还只是首批490家企业单位的一轮试水,那我们或许更愿意将2014年看做是北京真正的碳交易元年,期待着在配套政策得到健全、金融服务逐步启动、惩罚机制加以明确之后,这个借助市场化杠杆达到节能减排目的的“新玩法”能在今年步入正轨。

  实地探访

  低调交易的大市场

  在金融街附近一幢名为丰汇时代大厦的写字楼三层,北京环交所的碳交易平台“低调”地设置在其中,外部甚至找不到明显的牌子,直到走进内部看到一块大型的电子滚动屏,才能够确认这里正是环交所的所在。而每一位进来的人也都会被这块电子滚动屏吸引住眼球。每隔3-4分钟,大屏幕就会切换到碳交易的页面,显示着近期北京碳排放权公开交易行情,并实时进行信息更新。在这里,参与交易的买卖双方企业名称、交易量和交易价格一目了然。“在每天下午3时闭市前,无论企业在哪登录系统进行了碳排放权的买卖,在环交所交易大厅的这块显示屏上都会马上显示出来。”北京环交所负责碳交易流程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称。不过,驻足显示屏前近十几分钟,本应滚动的交易信息几乎没有变化,交易略显冷清,工作人员说,这是由于最近临近春节,不少企业都到了年底结算时间,暂时难以顾及碳交易,以致市场出现了短暂的淡季。

  对于碳交易流程,市发改委此前定下了这样一套办法:每年4月15日前,参与企业通过“北京节能降耗及应对气候变化数据填报系统”报送上年度碳排放年度报告;然后,排放单位应当委托市发改委核查机构目录库中的第三方核查机构对碳排放年度报告进行核查;市发改委根据相关办法核定履约企业的年度排放配额,当年6月底前再以电子凭证的形式发放。此后,企业就可以通过设在北京环交所的电子交易平台系统进行交易。

  据工作人员介绍,为了保证碳交易过程的透明、公开,目前北京还专门针对碳交易建立了温室气体报送、注册登记和交易系统,三者之间可以相互联动,为整个碳交易过程提供全方位信息化服务。目前进行碳交易只需一台联网电脑,符合条件企业输入购买金额、碳排放吨数就可以直接参加交易。“企业除了最初进行登记时需要来环交所填写相关材料领取登录系统的U盾密码锁外,平时并不需要来环交所,在家或者在公司就可以随时上网买卖。”

  另外,环交所还特意开辟出了一个洽谈区,区域内放置了一块小型的液晶显示屏显示着与大厅内显示屏上同样的交易信息,有意向进行交易的买卖双方企业可以在此处一边了解其他企业交易的数量、价格,一边“讨价还价”,达成合作意向。也就是说,除了线上交易,企业单位还可以采取线下协商的交易方式。

  这样看似简单的交易方式和流程,北京市却整整做了四五年的准备工作。将时间的指针拨回至2009年,那时,北京环交所刚刚成立一周年,在环交所内完成了交易企业自愿购买碳减排指标实现碳中和的第一笔交易,也成为了国内自愿碳减排交易的第一单。此后,2010年、2011年,碳交易落地的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着,直至2012年3月,北京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启动,电子平台正式推出,北京碳交易开市进入倒计时,越来越多的北京企业通过政府的号召、相关机构的培训以及政策的推出,加入到了碳交易的阵营中。

  一家参与碳交易的企业负责人坦言,此前政府也鼓励节能减排,但更多的是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律法规,通过碳交易这种方式,企业在节能的同时,也能取得相关的收益,这样企业积极性更高,而且运行更加市场化,相信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看点前瞻

  北京碳交易奔向碳金融

  日前,有研究机构在发布的《2013中国碳金融展望》报告中指出,我国节能减排正从计划型调控向市场型调控过渡。“建立碳排放市场化机制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发现碳资产价格,给企业提供明确的经营指导,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要实现我国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量下降45%的目标,离不开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其实,对于刚刚起步的北京碳交易市场,企业、金融机构、环交所……每个参与其中的主体都怀揣着自己对于未来的设想。

  碳交易市场化开启

  作为首批490家碳交易试点企业之一,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全球制造环境技术部长冯俊亭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目前2013年、2014年、2015年的配额已经下发给企业,每年的配额并不一样,呈现递减趋势,分别需要乘以系数0.98、0.96、0.94,就是让企业要每年能耗有所减少,达到节能减排目的。站在企业的角度,冯俊亭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未来碳交易会令企业减排更加市场化且更自觉主动。“如果配额不够,企业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解决,一方面,组织相关人员,在企业系统内部拿出一些节能的措施,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另一方面,对于比较复杂的节能系统,会委托专门的能源机构公司提出可行性方案,根据方案的成本,再确定是购买配额还是采取改造措施。”

  首都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陈及就表示,只有全国联网实现自由的跨城市交易,碳交易才会起到更充分的减排作用。不过,目前国内已经开市的各地碳交易市场在配额、标准等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各地碳交易价格大相径庭。仅以北上广深为例,目前,北京近期的碳交易成交价基本固定在50-51元/吨左右;上海截至1月3日碳交易平均成交价为29.7元/吨;而深圳近几周的成交价都在65-73元/吨左右浮动。从已经公布了行情趋势图或价格走势的各地交易平台上,北京商报记者发现,除北京保持稳定之外,深圳等部分城市的碳交易成交价都存在较大波动,深圳从最低的28元/吨到最高时去年10月达130多元/吨,单位价格差距高达100元/吨。

  业内坦言,各地配额发放标准、交易规则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目前不同城市碳价差异较大的现象,可见北京如果希望能与更多的城市、地区进行碳交易联网还需跨过诸多门槛。一位业内专家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如果碳交易要实现跨省市交易,首先要确保减排的同质性,统一规则发放配额,保证各省市所减排的每一吨碳都是一样的,这样才能形成基本的流通;其次,各地要统一监管和企业报告的标准,形成一致的报告监测核查体系。

  市场有待激活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金融学院教授蓝虹表示,虽然北京目前碳交易成交价基本稳定,但市场活跃度还需要提高,每天几百吨的交易额远远达不到市场发展的需要。“要加大碳交易市场活跃性,需要加强参与主体的差异性,只有各行业企业都参与进来,相互之间能耗技术、排放水平差异较大,才会需要进行越来越多的交易。目前碳交易试点参与的可能主要是一些耗能大户,这些企业节能技术、能耗标准相似,缺乏差异性,导致交易需求不旺。”

  “从已经开业的深圳交易所情况看,碳市场不是说马上就火起来。但是希望通过一段预热以后,碳市场能够比较快地活跃起来。”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杜少中如是表示。

  不可否认,目前北京等国内众多城市已开展的碳交易数量、规模均较为有限,大多数被列在“自愿参与名单”中的企业,参与碳交易的积极性并不太高。不过,业内专家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目前北京身上担负的较大的环境治理压力,以及碳交易本身具有的独特金融属性和强制性,将会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最终投身其中,市场活跃程度今后应会领先于全国其他城市。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