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革命采取什么模式?先革煤炭的命
来源:凤凰国际智库 | 0评论 | 4197查看 | 2016-11-25 11:15:03    
       纵观当今世界能源格局,石油已迈向夕阳,煤炭却蒸蒸日上。人们对新能源的呼声日益高涨。虽说能源转型是大势所趋,然而日本核电站事故频发、风电天然气价格居高不下、能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场世界性的能源革命仍然阻力重重。

  在日前举办的2016凤凰国际论坛上,东帆石能源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原首席研究员陈卫东从“全球能源转型”角度对“中国煤炭消费何时到达峰值?”、“什么是推动能源转型内因?以及“中国能源革命要采取什么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陈卫东总结了当今世界各国的经验。认为日本和德国受灾变和整个国民节能意识的影响,是由消费端主导。只有美国利用充分的市场竞争形成了可持续的供给侧模式。英国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通过行政手段成功实现了能源转型。中国或可总结各国经验,在政策推动与市场调节之间实现平衡。

  以下为陈卫东发言摘录精编,与读者分享:

  中国能源革命的提出,大背景是全球能源转型以及中国过去的发展模式。能源需求与环境污染问题并存,我们对能源消费缺乏可持续有效的约束,目前我国能源消费效率很低。探讨能源革命这个话题,要从全球来看当前的能源转型现状。

  今年我参加了很多国际会议:4月初到美国参加中美能源对话;4月底在俄罗斯参加油气工业周的论坛;6月份在新加坡参加太平洋能源峰会;通过一系列国际会议、专家讨论和报告,我将目前的能源转型问题总结为“三个消费峰值和三种推动模式相结合”。

  第一个消费顶峰,指中国煤炭消费到达顶峰。中国煤炭从消费比例和绝对量来讲,已经达到峰值,并开始呈下降趋势。我在两年前参加国际会议的时候,关于这个话题有一个很重要的讨论,中国煤炭消费何时到达峰值?这两年前很多人都没能讲清楚这个问题,很多专家也没有预测清楚。

  2013年在莫斯科世界石油大会上,土耳其专家做出一张全球能源转型的路线图“谁是下一个能源皇帝”,图上显示煤炭需求正在快速上升。当时中国的石油消费所占比例是31%,由于煤炭需求增加,煤炭消费比迅速上升到30%,很快就会超过石油成为第一大能源。如果中国不改变能源结构,不改变煤炭消费方式,煤炭将迅速霸占能源皇帝的位置。

  中国煤炭转型对全世界的能源转型、环境保护,对实现巴黎气侯大会目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实现能源转型既是对世界的贡献,也是保护我国环境、促进公民健康的重要举措。从全社会的集体认识以及我们的消费结构来看,煤炭消费已经到达峰值。

  第二个消费顶峰,指美国石油消费到达顶峰。在中美能源对话论坛上,我旁边坐着美国EAR副署长,他说5年前美国石油消费就达到峰值了,而中国的消费还在增长。美国是全球第一消费大国,造成美国石油消费下降的原因,不是汽车减少了,而是汽车的能效提高了。

  第三个消费顶峰,指欧洲天然气发电消费到达顶峰。天然气发电的消费量已经开始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可再生能源。

  三种能源的消费峰值和结构反映了各国工业化的不同状态。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能源是电,而现在是可再生能源。不同能源结构反映了这个社会不同的工业发展状态甚至社会状态。究竟是什么在推动着能源转型?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

  1.美国模式。美国模式源于充分的市场竞争。没有美国液燃气和非常规油气革命就没有今天这种以气代煤的现象。市场竞争不仅开启了能源转型,还降低了能源消费价格,是一种完全可持续的模式。美国才是地地道道的供给侧推动。

  2.德国模式。德国的低碳、环保观念很强。宁愿提高能源消费价格,也要坚决推进“去核”、“去化石燃料”进程。促成了可再生能源的进步。现在德国的能源价格、电力价格是美国的3-5倍。然而德国企业能否在高价格下保持竞争力,是当前正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日本模式。日本模式主要依靠核能的利用给全国能源消费作出补充,但是福岛核电站事故以后日本相继关闭了20%的核电站,使得日本电力供应受到了影响。

  在灾变情况和整个国民节能意识的推动下,日本和德国的模式都是消费端主导行为。中国的能源革命要采取什么模式?在这三种模式之外,我们仍需要继续探索。

  中国的能源转型,不仅是政府领导人的期待,全世界都在期盼着一个有效的、经济的中国模式。但是能源转型要符合能源守恒定律,从全世界投资的角度来看,去年全世界的能源投资是1.8万亿美元,比2014年下降了8%,石油天然气比2014年下降了25%,2016年又比2015年下降了25%,尽管存在这样一个下降的幅度,化石能源投资仍然占18000亿能源总投资额的一半以上。有意思的是,煤炭开采和运输的投资只有全球4%,却支撑了全球28%的一次能源消费。其中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煤炭消费集中在中国。

  印度的煤炭消费比我们少很多。印度的天然气消费占总能源消费的17%,而中国只有5.7%。曾经英国人均煤消费和人均煤产量比中国现在要高得多,但是在80年代撒切尔执政时期成功实现了转型。所以能源转型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社会转型的问题。要知道我们现在还没有进入取暖季,雾霾就已经如此严重了。

  中国人非常清楚雾霾是怎么产生的。然而种种争论都只是浮于表面。中国创造了“奥运蓝、阅兵蓝、APEC蓝”,怎么得到这个蓝,却是人类控制的。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都非常清楚。核心的问题就是我们该怎么平衡经济性、社会性以及全球化标准。德国靠提高能源价值实现了转型,这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经济政策了,而是被提到了政治高度。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