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能源评论杂志 | 0评论 | 3374查看 | 2018-02-28 13:12:32
无论是去产能还是提效率,操作和执行最终都要落在能源企业身上。但当下,过去粗放式的发展仍然留下规模控制、数字情结等问题,因此在2018年,能源企业在三方面的“修身”之举非常关键。
2018年1月18日,中国经济“年报”正式公布,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高于预期0.1个百分点。
而就在这个数字出炉前的一段时间,包括天津、辽宁、内蒙古在内的部分省份,都曾公开确认财政数据造假,并主动“挤掉”了GDP的水分。有人把这些政府的做法视作明智之举,因为既可以借此摆脱多年来的“速度焦虑”,也能明确经济发展的方向,即从追求高速度到专注高质量。
而这种质变,同样会出现在2018年的能源领域。
2017年12月底召开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提出,能源行业要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从供给端看,整体产能仍然呈现结构性过剩的状态,因此,去产能必然会持续推进;与此同时,可再生能源供应也将持续增长,以实现能源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从消费端看,高质量发展则主要表现在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等方面。
无论是去产能,还是提效率,操作和执行最终都要落在能源企业身上。但当下,过去粗放式的发展仍然留下规模控制、数字情结等问题,因此在2018年,能源企业在三方面的“修身”之举非常关键。
降速才能加速
对于企业来说,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修身之处,就是要主动控制生产经营规模,以保持合理、适当的发展速度。
就在中国经济“年报”发布的同一天,国家统计局还公布了2017年全年发电量。1~12月份,发电量6.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7%。如果与GDP增速6.9%共同计算,会发现2017年的电力生产弹性系数为0.82。
电力生产弹性系数,是能源弹性系数指标的一种,并与电力投资直接相关。它反映了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相应电力生产需要增长多少个百分点。如果系数小于1,意味着经济增长相对较少地依赖能源增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弹性系数越大,意味着经济增长借助能源投资推动越高,反之则越低。
10多年前经常可以听到一句话:经济要发展,能源需先行。在当时,能源投资速度的确高于GDP增长速度,能源供给量的发展也高于GDP发展。所以,当时电力生产弹性系数往往会高于1。
但近年,电力生产弹性系数经常降至1以下。原因在于,产业结构转型、能源使用效率都发生了变化,能源投资不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力。2018年,在能源结构调整之下,该系数有望继续下降,而企业既有的投资思路也亟需改变。
对于传统能源企业,要实现多元化,提升自身抗风险的能力。
这一点在煤炭领域表现得最为明显。在一些研报中,有分析师指出,持续两年的煤炭“去产能”已经完成此前三年的既定目标,2018年,行业或将鼓励新增产能。是否要鼓励产能姑且不说,但如果要按此发展,新增产能必然不会再走向低端开发,以规模效应获得利润的途径,而是要在整体规划下,通过多元化增加产品附加值,最终实现降本增效。因此,去产能的目标完成只是开始,传统能源企业仍需通过对自身结构调整,以提升资产质量。
对于可再生能源企业,投资更加平稳,不再追求速度。
近年,无论是风电还是光伏,我们都可以看到类似“装机暴增”的情况。在成本始终偏高的前提下,企业要想保持较快发展,的确需要上产能来降低成本。但当下,能源需求在逐渐放缓,保持一种平稳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才有望成为最终的胜出者。
意愿决定“联姻”
如果说,2017年前半年的热点仍然停留在“去产能”,那么在后半年,热点一度被能源行业几次重大的“并购重组”所取代。而2018年,并购和重组仍将是行业重要的看点。
开年之后,国资委再次明确了“持续推进兼并重组”的工作方向,并延续了2017年“成熟一户、推进一户”的原则,不难看出,国资委更希望在中间扮演“红娘”的角色,而不会强调完成数量目标。因此,企业最终能否完成“联姻”、如何完成“联姻”,关键看双方的意愿和条件,以选择适合自身的模式。
在重组模式上,国企找国企仍是主流。
根据目前看到的情况,国企整合的主要模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国企和国企,第二种是地方国企,第三种则是国企和民企。
2017年,前两种模式都已出现——前者的代表,是神华集团和国电集团的“巨无霸”式合并;后者的代表,则是山西七大煤炭集团并入山西国投。2018年,两种模式将继续在能源电力领域出现,最有可能率先发力的,就是电力领域的“五大豪门”和“四小豪门”。它们之中具备一定产能互补需求的企业,将有望通过与能源央企的重组,以完善自身短板,实现轻装上阵。
与前两种方式相比,引入民资的模式在2018年可能不是主流。因为第一步和第二步刚刚起步,第三步的火候尚未成熟。但是,民企也并非没有机会。因为在能源领域,上游产业链相对难以进入,但下游的增值部分仍有一定空间。因此,民企要想参与类似的重组,需要了解并把握政策底线,以确定进入行业的最佳时机和方式。
在重组思路上,板块合作等模式或将出现。
目前,能源企业已经出现的整合模式有两类:一是纵向整合,以求优势互补;另一类是吸收并入,以求抱团取暖。2018年,这两种已经较为普遍的模式还会延续,但同时,板块合作新模式也将出现。
所谓板块合作,就是几家国企拿出同一类板块,形成一家新的公司。此前,联通、移动、电信三家通讯企业共同拿出基站资产,成立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典型一例。
今年,这种以“共建共享”为目标的模式或被重点考虑,因为能源央企规模普遍较大,直接组合的难度大、问题多,而且会给行业带来不平衡。与之相比,选取部分资产形成“小而美”的公司,不仅便于操作,也有利于企业优化资产。
“海淘”要用巧劲儿
修身的第三个目标,即是在海外寻找机会。
2017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出现明显转型,从量上看,投资总数较前两年相比减少,从行业上看,投资从能源领域转向品牌、技术类投资。两个因素下,中国能源海外投资在2017年并不十分活跃。但在2018年,情况将出现改变。
在化石能源领域,油价提升和美国税改会给企业带来新机会。
众所周知,税改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鼓励企业回归美国本土。特朗普曾表示,在此次新税法推出之后,或将有4万亿美元海外利润回流美国本土。本土投资增加,就意味着海外资本撤离。有人预计,美国跨国企业原本在海外投资的油气项目,可能会出现撤资,而这就给中国企业留出了新的投资机会。当下,国际油价正值看涨期,如何能以较为优惠的价格出手,获得上游项目特别是天然气项目,无论对于国企还是民企,都算是不错的投资良机。
在新能源领域,2017年竞价模式或在2018年更为常见,但无论是美国、日本等传统市场,还是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政策鼓励仍然会持续,因此,全球主要新能源国家的装机或将稳步增长。
对于企业而言,2018年,成本竞争将决定企业出海的前景。因此,企业需要在合作伙伴和模式上学会取舍,善用巧劲儿。
首先,要采取打包模式,抱团出海。
所谓打包,主要是指国企和民企的合作。在出海过程中,国企和民企可以根据各自产业定位实现互补,比如国企的优势在于基础产业,那么它可以在基建、机械、融资等方面发挥作用,而民企的优势则是制造和加工,它需要在产品、交易和模式方面有所作为。而双方的合作,既可以规避国企的国家色彩,增加并购成功几率,也能让民企具备更可靠的资金来源。
其次,要抓住高端技术,降低成本。
过去一年,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转变之一,就是改变转型产品结构,迈向高端软商品市场。能源领域在2018年的投资重点,或将落在技术方面。换句话说,并购和整合只是第一步,获取技术,而后引入融合,并最终产品升级,降低成本,更应受到企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