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起,国网、南网先后发布红头文件,正式宣布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 综合能源服务这一新业态正式登上能源行业激烈角逐的舞台。为此,综合能源服务市场如何开发成为众所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提供一些思路,供参考。
一、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发展路径及市场机会分析
在分析综合能源服务市场开发战略之前,我们先对综合能源服务产业的生命周期及全产业链进行详细阐述,从而挖掘综合能源服务的市场机会。
(一)综合能源服务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综合能源服务”一词首次在官方文件提出,是2016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有序放开配电业务管理办法》中第十二条指出的“配电网运营者可有偿为各类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包括但不限于:用户多种能源优化组合方案,提供发电、供热、供冷、供气、供水等智能化综合能源服务”,至此综合能源服务的萌芽出现。
从生命周期来看,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发展将经历初级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四个阶段,具体见图1,将逐步实现各种能源独立运行向多种能源融合过渡,朝着智能化、信息化和数字化融合方向发展,促使能源流、信息流、数字流融合,待电力及其他能源现货交易及中长期交易市场逐步成熟,综合能源交易平台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四个阶段也将呈现不同的发展特点。
图1:综合能源服务产业生命周期
初级阶段特征:进入该产业的企业数量较少,大多数企业都处于观望状态,主要处于项目孵化阶段。主要进入者为国有大型企业,如国网、南网、华润电力等。电网企业迫于电改导致的利益调整格局,以及顺应新能源地位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主动自我革新,拓展新业务,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以民营企业为主的新能源企业,为抓住新的市场机遇,也纷纷跟进。
成长阶段特征:进入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如多能源调度技术、储能技术),能源系统向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延伸,实现诸如智能设备物联(即生产现场的生产设备、产线和工艺装置、工业机器人、传感设备等数字化物理实体通过标准通信接口、协议转换等方式将数据上传至车间层、企业层管理系统或监控系统)等。
成熟阶段特征:进入的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市场接近饱和,形成低增长率、高占有率的市场。市场化交易变得活跃,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交易平台逐渐发达,诸如碳交易、各能源品种交易等。
衰退阶段特征:新业态不断涌现,产生替代作用。市场处于饱和状态,开始淘汰竞争力较弱的企业。
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市场成熟度,主要取决于:(1)能源价格下降速度和空间,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燃气价格等;(2)技术进步速度,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储能技术、微电网技术、多能调控技术等,将直接决定其成本下降速度和空间;(3)政策扶持力度,如综合能源服务顶层设计、标准等政策是否健全完善,对于新业态是否有补贴及其他优惠政策等;(4)能源市场化程度,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
根据国网公司相关研究报告预测,2020~2025年,我国综合能源服务产业进入快速成长期,市场潜力将从0.5万亿~0.6万亿元增长到0.8万亿~1.2万亿元;2035年步入成熟期,市场潜力将在1.3万亿~1.8万亿元之间。
(二)综合能源服务全产业链分析
从定义上看,综合能源服务可以提供多种能源和多种服务。然而,目前各类能源子系统之间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和管理层面仍相互独立,存在体制壁垒。企业在开展供电、供热、供冷、供水、供气等多种业务时,都有各自独立的产业链。
作为新的业务形态,综合能源服务产业链的形成和建立,具体见图2,需要逐步打破能源行业壁垒,建立综合能源市场及相应的管理机制,促进各能源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促进多种能源之间的综合管理与协调利用。当前构建的综合能源服务系统主要以电为核心,多能耦合。从各类能源的产业链来看,电力产业链产生较大调整,在经历电力体制改革后,出现了很多新业态,由原来的“发-输-配-售”演进为“发-输-配-售-储-用-云”。其次,供热产业链的热源由以煤为主逐步向清洁能源过渡,尤其在清洁供暖领域,大力推进“煤改电”“煤改气”等清洁能源供暖方式,另外,地热能利用也初具规模。
图2:综合能源服务产业链图
(三)综合能源服务市场机会分析
所谓市场机会就是市场上存在的尚未满足或尚未完全满足的显性或隐性的需求。就综合能源服务这一新业态而言,推动该产业诞生的表面原因是体制改革产生的需求,深层次原因有两点:一是保护环境。二是提高能效,从而降低运行成本。当前有节能环保硬性要求的地方最有市场,有节能环保目标的地方机会最大。可以说,节能环保需求是挖掘综合能源服务市场机会最基本的出发点,直击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以“世界裤都”著称的广西玉林的牛仔服装产业的盘活就是成功开展综合能源服务业务的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分析】上个世纪70年代末广西玉林市福绵人的牛仔服装产业兴起。在2011~2012年间,当地裤业年产值3亿多元,被誉为“世界裤都”。然而,牛仔服装生产所必需的水洗厂存在突出的环境问题。2016年7月,中央第六环境保护督察组责令其关停福绵区所有因环保问题不达标的水洗厂。
为改变这一落后现状,2016年福绵区委、区政府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建起中滔环保产业园,推动“世界裤都”产业转型升级。2016年9月该产业园正式动工建设,目前一二期已投产,预计全部建设总投资达100亿元,总规划占地面积5460亩,是华南地区首个水电气热统一供给、第三方治污、治污设施先于企业建设的综合类环保产业园。
该改革模式,不仅初步解决了环保与经济发展的问题,还成功吸引了大量珠三角服装企业落户,并且顺理成章地开展了综合能源服务业务。截至2018年5月底,福绵区原有的24家水洗厂中已有15家搬进产业园,不符合条件的已全部关停。现在由中滔集团来统一管理排污口,只用监管一个口。据测算,企业进驻中滔产业园后,即使在不考虑劳动力价格差异的前提下,水电气热的成本可降至广东地区的70%左右,污水处理成本可降至80%~90%。广东、浙江、福建等地区大量纺织印染、服装加工企业也纷纷要求入园。其中,总报名入园企业已超120家。
宏观来看,从节能环保的角度挖掘综合能源服务的市场机会主要来自以下几个领域:
一是清洁供暖市场需求巨大。尽管综合能源服务的主战场是工业领域,但由于当前综合能源服务的经济性尚未显现,而清洁供暖在政策驱动下,加上中央及地方财政支持,供热领域的盈利模式稳健,因此民用供热的清洁取暖领域将是进军综合能源服务企业率先攻占的目标市场。国家能源局相关人士预计,2018年北方地区新增清洁取暖面积约15.5亿平方米,清洁取暖率达到46%左右,离2021年70%的目标相比,还有24%的增长空间。分领域来看,根据《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北方地区清洁供暖潜力。
二是煤炭消费替代尚存小部分空间。根据《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全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下降到58%以下,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9.0%,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因此,煤炭消费总量下降的空间仅有1%,2019年有望提前完成。以京津冀及周边6省市为例,国土面积仅占全国7.2%,消耗了全国33%的煤炭,因此煤控重点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五省(市)、长三角及汾渭平原。
三是节能服务市场聚焦燃煤锅炉及住房节能改造。《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加大燃煤锅炉淘汰力度,同时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淘汰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重点区域基本淘汰每小时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每小时65蒸吨及以上燃煤锅炉全部完成节能和超低排放改造。推动北方采暖地区城镇和农村住房节能改造。
四是各类园区循环化改造、提质增效。根据《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对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区等进行集中整治,限期进行达标改造,减少工业集聚区污染。完善园区集中供热设施,积极推广集中供热。
五是绿色交通市场激发电动汽车和充电桩市场需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加快推进城市建成区新增和更新的公交、环卫、出租、轻型物流配送车辆,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重点区域使用比例达到80%;2020年底前,重点区域的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公交车全部更换为新能源汽车。
二、市场开发战略及商业模式分析
为进一步明确综合能源服务市场的开发思路,下面从市场战略定位、区域定位、业务定位明确综合能源服务重点业务的拓展方向和领域,从市场细分明确重点服务对象,从商业模式转变及创新明确公司盈利模式。
(一)市场定位:重点业务拓展方向和领域
1.战略定位
开展综合能源服务业务的企业,要综合考虑政策环境、经济水平、能源禀赋、用能负荷、用能结构等因素,以信息化系统为基础,以高粘性服务为核心,以合作共赢为依托,以平台经济为理念,按照“以点带线、以点带面”的市场开拓思路,以示范项目为引领,从行业和区域两方面着手拓展综合能源服务项目落地。在行业业务拓展上,重点在各类园区、工业企业、公共建筑、居民住宅、新能源发电等领域,以示范项目复制的方式带动行业业务拓展。在区域拓展上,重点在用能负荷高且集中、工业用能为主、政策扶持力度大的区域。
通过布局能源生产、消费、储备、交易等四大板块全环节服务,实现清洁替代最大化、综合能效最优化,推动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型。在能源生产板块,运用平台经济理念引导分布式清洁能源发展,通过多能互补协调优化促进能源生产使用效率不断优化;在能源消费板块,通过合同能源管理、能源托管、能效提升服务等方式促进客户能源管理水平的不断优化;在能源储备板块,通过引入蓄热蓄冷等及电化学储能技术,实现各类型能源的灵活转化和灵活调配;在能源交易板块,聚合客户资源参与市场化售电,以负荷集成商身份参与电力需求响应,实现“源网荷储”的友好互动。
2.区域定位
在综合能源服务发展的初级阶段,应优先考虑高负荷用能区、工业集中的优质工业园区以及政策有利区,以平衡新业态发展初期的高昂投资及运营成本。
(1)优选用能负荷大的地区,以电力负荷作为主要参考
图4:2018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全社会用电量(单位:亿千瓦时)
当前,综合能源服务的开展主要以电能为核心,多能耦合。因此,我们重点以电力负荷分布作为参考依据,结合热能、天然气等能源消费情况综合考虑。根据全社会用电量排行榜,2018年,广东省仍旧稳居第一,用电量达到6323亿千瓦时;江苏省全社会用电量首次突破6000亿千瓦时大关,达到6128亿千瓦时,成为继广东之后全国第二个年用电量突破6000亿千瓦时的省份。其次,第二梯队的山东、浙江、河南、河北、内蒙古用电量均超3000亿千瓦时,具体见图4。仅这前7个省(自治区)的用电量就占全国总用电量的近50%。第三梯队的四川、福建、辽宁、山西、新疆、安徽、湖北7省(自治区)的用电量均处于2000亿千瓦时以上。上述14个省(自治区)全社会用电量约占总用量的72%,应作为重点目标区域。
从用气负荷看,2018年,河北、江苏、广东等省天然气消费量呈阶梯增长,年增量均超过了30亿立方米。其中,江苏省天然气表观消费量27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7.8%,消费量居全国第一位。但值得注意的是,江苏省的天然气主要来自外部。广东省天然气消费量约22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2%,是该省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能源品种。浙江省天然气消费量达135亿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28%。受天然气基础设施推进、消费增长、“煤改气”需求释放、减煤任务重等多重因素影响,浙江省天然气供需一直处于“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状况,需求快速增长,价格一路走高。其他主要消费省区市见表2。
表1: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天然气消费情况
从用热负荷看,2017年,全国城县乡总的集中供热面积为97.9亿平方米。其中,城市集中供热面积为约83.1亿平方米,县城集中供热面积为14.6亿平方米,乡集中供热面积为0.2亿平方米。分省区市来看,热负荷主要集中在山东、辽宁、河北。
按照供热用途可以划分为工商业供热和民用供热。就工商业热力而言,目前国内工商业热力需求约占热力总需求的70%左右,南北方需求没有明显的季节或地域性差异,只与应用的工业领域有关。与居民用热相比,工业供热集中度较低,以较为分散的供热形式为主。一般分布在工业园区内部或周边,经营模式包括用热企业独立经营、园区统一运营以及第三方供热等。因地制宜开展工业集中供暖是未来主要发展方向。长三角、珠三角当地政府亦出台措施,鼓励工业园区内采取集中供暖等方式来满足工业热力需求。
民用供热主要是供暖。我国冬季供暖需求较迫切的居民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大部分采取在工业生产区域、城市居民集聚区域内建设集中热源的集中供暖方式。2018年我国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比例约46%,根据《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要求,“2+26”重点城市,到2020年,城市城区全部实现清洁供暖,县城和城乡结合部清洁取暖率达到80%以上,市场空间巨大。因此,要重点关注“2+26”城清洁供暖市场。
(2)重点布局各种园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甄选优质园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数量超350个,各类省级产业园区超1200个,较大规模的市产业园区1000多个,县以下的各类产业园区更是数以万计。而我国70%的工业用能集中在工业园区,用户有大量的用电需求,并且用能方式多元化,容易形成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具备形成综合用能增值服务的条件。因此,工业园区是开展综合能源服务的最关键的战场。优先选取新产业园区,特别是国务院新批准的国家级示范区,争取享受优惠政策。
由于工业园区发展良莠不齐,而综合能源服务当前经济性尚未显现,因此要甄选资质好的工业园区布局示范项目,才能保障其尽快落地。根据同济大学最新发布的《2018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从各工业园区持续发展能力排名来看,排名前十的产业园区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州工业园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从各省入选的百强产业园区数量来看,江苏的产业园数量位居榜首,为20家;其次为山东,产业园数量为11家;排名第三的是广东,产业园数量为9家,第四名为浙江,7家;并列第5名的为安徽和湖南,均为4家,见表3。
表2:2018年全国各省入选百强产业园区数量
(3)借助当地政策红利,择机发展细分领域
短期内,清洁供暖释放的政策红利空间巨大。按2017年《关于扩大中央财政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城市试点的通知》要求,“2+26”城市、张家口市和汾渭平原城市示范期为三年,中央财政奖补资金标准根据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安排10亿元,省会城市每年安排7亿元,地级城市每年安排5亿元。
这一政策极大地带动了社会资本、地方投资的进入。据不完全统计,约有6000亿资金进入。在政策和资本双重激励下,各类技术得到迅速涌入、产业规模迅速提升,各类清洁供暖设备销量异常火爆,甚至供不应求。
2017年,燃气壁挂炉缺货20%;2018年,空气源热风机销量达10万台,空气源热风机从几家发展到几十家;2018年12月,规模上亿的招标公告不下3个;2020年,中深层地热规模将增加近10倍,蓄热式电暖气销量或达百万台。但与此同时,应该意识到清洁供暖中特别是“煤改电”“煤改气”成本远高于烧煤的成本,取消补贴后不具备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综合能源服务在清洁供暖领域可能享受短暂的红利。
就全国储能市场发展情况来看,除了江苏、广东、北京、上海等地相对较大的峰谷价差套利具有先天优势外,安徽和江苏给出了明确的储能补贴政策。根据安徽去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对并网运行储能系统给予1元/千瓦时补贴,同时对能源互联网项目或微电网等创新示范项目给予投资补贴。苏州工业园区给予0.3元/千瓦时的储能补贴。
同时,今年4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征求2019年能源领域拟立项行业标准及外文版翻译计划意见的函》,明确提出2019年拟新增储能标准征求意见,将进一步推动储能产业的发展。
在各地政策中,江苏出台的相关政策可谓及时且给力。为加快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发展,江苏省2018年2月就出台了《关于促进分布式能源微电网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微电网示范项目可以参与售电及辅助服务,并将研究设立专项建设基金,给予其补贴或贷款贴息支持。
江苏在储能方面也最为积极,除了电网侧储能外,江苏的用户侧储能已呈现爆发之势,这主要得益于其较大的峰谷价差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去年6月江苏出台了《关于转发〈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促使江苏储能商业化在各地加快布局。
最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底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刚出台的《苏州工业园区绿色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极大地助推综合能源服务发展。《办法》明确实施节能改造项目、循环经济项目、分布式光伏项目、分布式燃机项目及储能项目、能源管理平台项目、能源互联网项目,按照项目类型不同分别予以补贴,同时实施“绿色智造贷”优惠政策。
这将极大促进企业在苏州工业园区投资综合能源服务项目的积极性。同时,协鑫集团早先在该园区布局的多能互补等相关项目将率先受益,之前亏损或者微盈利的项目,在获得各项补贴后,将进入快速推动阶段。
3.业务定位
在综合考虑政策环境、经济水平、能源禀赋、用能负荷、用能结构、用能稳定性等因素的基础上,针对各类用能行业和不同客户,以能源互联网、智慧能源和多能互补为发展方向,以“大云物移智”、互动服务为支撑手段,构建以电为中心、智慧应用的新型能源消费市场,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综合能源服务。综合能源服务涉及的业务非常广泛。各企业要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有选择的布局相关业务。结合能源市场潜力及发展趋势,重点拓展新能源发电、能源综合利用、节能服务、储能、电动汽车及充电桩、“能源互联网+”服务、能源金融服务等七大业务方向,具体细分业务见表4。
表3:综合能源服务涵盖的业务汇总
(二)市场细分:用户分类
为了有效开展综合能源服务,需要明确目标客户群,做好市场细分。根据客户用能特点,细分不同服务客户群体,做出相应用能方案以满足客户深层次、多样化的综合用能需求,增加客户粘性。企业应重点抓住产业园区、工业企业、大型公共建筑、数据中心居民住宅等对象,瞄准重大项目资源,统筹运用能效诊断、节能改造、用能监测、分布式能源发电、冷热电三联供、储能等多种技术,开展综合能源服务业务。
总体来看,各类园区和公共建筑,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适合开展综合能源服务的重点对象。这类客户能源价格较高、能源需求巨大、用能形式丰富,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具体来看,
●能源价格高:我国大工业(35KV)、一般工商业(10KV)电价较居民用户(第一阶梯)高4.7%~18.6%、27.1%~73.0%;工商业气价较居民高5.5%~57.7%;非居民热价较居民高12.5%以上。
●能源需求巨大:我国近5年平均每年新增74个开发区。据不完全统计,各类园区集中了我国70%的工业用能。
●用能形式丰富:工业园区和公共建筑具有电、冷、热等多种需求,存在较大的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业务的迅猛发展,全球数据中心的建设步伐正在加快。与此同时,数据中心的节能降耗问题也进一步凸显。目前数据中心的后期运营,能耗是最大成本,占比超过50%。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当下建设超大型数据中心成为发展趋势。据统计,我国数据中心数量规划建设总体增长率为26.6%,其中超大型数据中心增长率达到250%,约占总增长数量的9%。超大型数据中心机架数占比2018年从11%增至25%,增速高达352%。因此,未来数据中心的节能降耗将是重点,也是未来综合能源服务的重要服务对象。
(三)商业模式转变及创新
随着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在传统能源企业之外,新能源企业、互联网企业、ICT企业和跨界竞争企业等新兴力量都在择机而动。电力公司需未雨绸缪,与各方携手搭建平台,用创新的商业模式,分享这一新蓝海的红利。面对全新的生态和挑战,用户价值创新、数据价值创新、能效价值创新势在必行。要实现这些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合作企业就要打破传统的商业模式,通过聚合用户资源、输配资源和技术资源,提供更多新产品、新服务、新盈利模式甚至投融资模式。
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来说,价值挖掘的起点和途径也不尽相同。这里归纳了八种创新的商业模式,代表了在能源互联网中成功机会较大的企业类型。
一是配电调度运行优化商,他们将得益于数据共享平台和轻资产模式,帮助供需双方在清洁能源机制运行中优化资源效率,类似即时用车平台Uber。
二是系统资产运维服务商,即为新进入者和新能源设备供应商提供服务,其核心竞争力来自于资产运维相关的经验、技能、数据,典型代表是美国公司FirstSolar。
三是能源解决方案整合商,即搭建与能源用户互动的数字平台,以此吸引众多电力公司与其合作,并向消费者提供以用户为核心的特色服务包,全面涵盖用电管理、智能家居、分布式发电、家庭储能、电动车等能源整合解决方案,类似于美国的OPower公司。
四是新能源生产商,这通过多元化投资比较容易实现,但需要以数字化技术提升可再生能源的生产效率和资产优化。
五是通过参股独立第三方,布局能源及衍生品交易平台。
六是能源产融平台服务商,使融资租赁、信用评价、供应链金融充分发展,类似于能源界的“蚂蚁金服”。
七是能源数据资产运营商,凭借可视化的大数据资产,通过数据租售、数据分析、数据交易和决策外包等业务实现盈利,如美国情报分析公司Palantir公司。
八是生态平台提供商,为各种供能企业、用能企业、设备企业、规划设计企业、能源销售企业、能源投融资企业等提供线上平台,帮助供需双方对接和交易,如阿里巴巴的电商平台。
三、开展相关工作的具体建议
综合考虑政策环境、市场因素、资源禀赋、用能负荷及结构,企业结合自身优劣势,重点从以下几点寻求突破。
(一)以能源开发配套为入口,积极布局园区能源综合服务
充分发挥公司电网资源优势,在园区规划阶段提前介入,为园区提供能源规划设计服务,实现园区多种能源协调优化配置。目前,国内推行的产业园区大多强调同类产业的集群效应,从需求角度分析主要包括离散制造业园区、过程工业园区、新兴研发类型产业园区。离散制造业用能消耗的能源以生产加工设备耗用的动力为主,用电耗能占总能耗约14%,采暖空调和热水供应用能约占80%,基本与建筑物终端用能相近。在我国北方地区,终端用能需求的热电比约为5.7。在南方地区,如果同时采用余热锅炉的蒸汽溴化锂吸收式制冷与电制冷以及低温余热供热水,其用能需求的热电比将远大于3。工业用能需求占我国总能耗40%以上,其热电比与建筑物终端能源需求相比更大,其热电比与建筑物终端能源需求相比更大。新兴研发类型产业,使用生产用蒸汽的几率不大,即使有生产用蒸汽负荷,蒸汽用户点也会很分散,每个热用户的蒸汽用量估计不会太大。因此,在工业园区开展综合能源服务要遵循综合能源系统因地制宜、统筹开发、互补利用的实施原则。
(二)以客户能效提升为重点,打造工商业、机关事业单位能源综合服务典型模式
发挥公司在电能管理方面的技术优势,为客户提供“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能效提升”服务,提高设备管理水平,降低能耗。建设数字化能力,将自身业务流程数字化,从内部着手提高运营效率,进而在外部业务领域充分应用移动互联网等数字化智能设施。如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能源设备的主动维护、智能分析和智能运营等;开发专用的数字芯片,利用芯片的控制算法控制电源的交直流转化,使得整个设备更高效、可靠。重点关注以下四大数字化技术:先进配网监控系统技术、标准化可兼容的技术标准、在线传感技术、人为错误的控制技术。
(三)以绿色建筑发展为契机,拓展建筑能源综合服务市场
建筑是商住区域的能源载体。从根本上来说,综合能源服务中的建筑节能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因为建筑能耗可占到社会总能耗的30%以上。积极推广节能型建筑材料、产品和设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能耗中的比重,提高采暖、制冷、通风和管道系统的运行效率,全面降低建筑能耗水平。同时,积极开发智能建筑。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对建筑能耗进行有效的监测与分析,为建筑提供智慧用能方案,建设智慧社区,并推广智能家居产品,提供水电费代缴、电器维修、快递代收、保洁服务等常用的智慧社区的必要服务。
(四)以资本运作为手段,引领清洁能源消费新模式
在客户侧打造“网供能源+清洁分布式能源+储能”的能源消费新模式,积极开展电交易、热交易、碳交易、需求响应等能源交易服务,着力推进清洁能源市场化交易。同时,应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尝试共享经济的模式。改变过去收取固定服务费或者卖产品的思维模式,比如说交通运输行业的Uber,酒店业的Airbnb。从能源商业模式来看,让消费者这一侧能够体会到更加个性化、更加便利的服务,同时在能源供给端,又能找到众多比较稳定的供应,而不是仅由一家来集中式提供能源就能实现共享经济的模式。在欧洲、美国,已经有很多公司瞄准分布式能源的巨大商机,开发新的商业模式,比如德国的一些风电场和光伏电站,通过众筹模式,让能源消费者同时也变成投资者和生产者,以这样的模式拓宽了传统电力公司的融资和盈利渠道。
(五)以综合能源信息化平台为核心,打造互惠共赢生态圈
通过能源综合服务,逐步汇集气、冷、热等其他能源数据,并向客户侧内部用能数据延伸,建设综合能源大数据平台,围绕能源综合服务业务上下游,构建资源整合生态矩阵,弱化竞争关系,强调利益协同,实现资本、技术、渠道、人力等多维度资源整合,建立多方共赢生态体系。要开放平台满足用户体验,成为多边关系价值网络的统领者。电网企业一定不能闭门造车,而应该提供开放式接口,以方便用户在需要时,与互联网公司、电信公司、智能家居公司、插电式电动汽车网络、屋顶光伏网络等系统无缝链接。否则,如果让其他领域的公司为用户提供了很好的、替代性的互联用能体验,包括接入微电网的端口设计等,也会对电力公司形成潜在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