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气候院:2050年二氧化碳减排目标任务艰巨,技术支撑不可或缺
发布者:admin | 来源:中国能源报 | 0评论 | 3696查看 | 2020-10-26 14:18:47    

日前,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下称“清华气候院”)发布“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项目成果报告,这一研究成果揭示了我国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可能路径。该报告还针对“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多项建议,包括重点城市以及高能耗强度行业应制定十年达峰计划、严格控制煤电产能和煤炭消费总量反弹、完善全国碳市场建设等。


研究建议十年内碳排放达峰


据清华气候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建坤介绍,该研究由清华气候院组织、国内十几家主流研究单位共同参与,共设置了18个课题,研究论证了中国2050年实现与《巴黎协定》长期目标相契合的低碳发展目标和路径,同时为中国政府在2020年提交本世纪中叶低碳排放发展战略提供了技术支撑。


报告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发展、国内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强化深度二氧化碳减排的目标导向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该报告提出了四种主要二氧化碳排放情景:一为政策情景,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将在2030年左右达峰,到2050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90亿吨;二为强化政策情景,我国碳排放量将在2030年前实现达峰,到2050年碳排放量下降至约62亿吨;三为2℃温控目标情景,到2025年左右碳排放量实现达峰,在碳捕捉与封存技术(CCS)、生物质能源和碳捕捉与封存技术(BECCS)与农林业碳汇的支持下,届时人均碳排放量可控制在1.5吨左右;四为1.5℃温控目标情景,争取到2050年基本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针对这一报告情景预测,何建坤指出,按照当前趋势以及强化政策构想,2050年我国尚不能实现与全球2℃温升控制目标相契合的减排路径,考虑到能源与经济体系惯性,我国也难以迅速实现2℃与1.5℃情景的减排路径。对此,他建议,我国长期低碳排放路径选择应是从强化政策情景向2℃温控目标情景和1.5℃温控目标情景过渡,力争2030年前尽早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其后加速向2℃目标和1.5℃目标减排路径过渡。


我国碳减排挑战仍然巨大


尽管减排目标明确,但要达到目标仍有多座“大山”需要翻过。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事务特别顾问、清华气候院院长解振华指出,我国的低碳发展转型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同时也面临着的巨大挑战。


解振华表示:“一是制造业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仍处于中低端,产品能耗物耗高,增加值率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任务艰巨;二是煤炭消费占比较高,目前占比仍超过50%,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约30%,能源结构优化任务艰巨;三是单位GDP能耗依然较高,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发达国家的2-3倍,建立绿色低碳的经济体系任务艰巨。”


根据报告情景分析的数据,实现长期低碳转型目标的投资需要包括能源和电力系统、终端节能和能源替代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包括既有设施改造以及化石能源搁浅资产的成本,如果要实现2℃情景,总计投资需要达到127.24万亿元,而实现1.5℃情景总投资需求则高达174.38万亿元。


在清华气候院常务副院长李政看来,实现减碳目标、降低对煤炭等化石能源使用量,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价值导向的体现。“要降低煤电在电力结构中的占比,实际上是一种倒逼机制。当前能源转型也面临着基础设施转变周期长、可能引发社会不公平等问题,虽然转型障碍很多,但能源转型仍是为了照顾大多数人利益,目标应十分明确。”


技术支撑不可或缺


报告认为,要实现长期深度脱碳或碳中和目标,各个领域仍需要有突破性技术支撑:除需要进一步提高对需求侧管理和能效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及热利用技术的关注外,还需要特别关注当前虽然尚不成熟但对深度脱碳可发挥关键作用的战略性技术。报告指出,大规模储能技术、智能电网技术、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网络技术、能源互联网等技术都将是减排的重要推手。


另外,报告强调,CCS技术和地球工程技术也是实现深度脱碳的重要备选技术,在深度减排目标下,CCS技术可用于化石能源发电和煤化工及石油化工领域,实现化石能源利用的深度脱碳,同时BECCS技术则能在利用生物质燃料发电的基础上,实现二氧化碳捕集和埋存,进而做到二氧化碳负排放。


李政告诉记者,针对CCS技术,全球多国已经做了诸多研究,这一技术不论从理论、方法还是工程技术方面都已基本成熟。“CCS技术本身包含三个环节,二氧化碳捕捉与运输方面技术已基本成熟,目前挑战主要是降低成本。同时,地质研究也在不断推动二氧化碳埋存技术发展,所以,CCS前景可期。预期到2030年,第一代CCS将投入产业化使用,并开始第二代CCS技术示范,2035年则有望将低能耗CCS技术投入使用。”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