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发展规划建设滞后,抑制了新能源装机
发布者:admin |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 0评论 | 2991查看 | 2021-02-02 09:45:46    

缺电!


2020年的最后一个月,湖南、江西等地电力供应偏紧,我国南方多地推出“限电”举措。湖南省长沙市呼吁各类企业尽量在非用电高峰时段生产,江西省决定每日早晚高峰段实施可中断负荷。浙江省温州市规定市级各有关单位的办公区域在气温3摄氏度以下才能开启空调等制暖设备,且室温不得超过16摄氏度。


为了解电力消费现状,记者近日走访西部重要能源供应基地新疆、内蒙古、山西,和东中部的能源消费基地——长三角三省一市及湖南、江西等多地获悉,一头是外送电通道受阻,一头是电力缺口逐年增大,我国电力消费呈中部喊饿、东部喊紧、西部喊饱的失衡基层干部专家指出,从长远看,东中部地区产业发展的电力需求只增不减,未来东中部地区支撑电源供应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他们建议,要正视未来新能源在电力供应体系中的主要地位,也要肯定煤电在电力系统中仍将发挥“压舱石”和“稳定器”的重要作用。结合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需求,加快新能源储能等的发展布局与应用。


送电省份变缺电省份


记者在长三角三省一市及湖南、江西等地采访了解到,随着产业向高端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东中部地区用电量逐年攀升,电力缺口逐年增大。


长三角正加快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和信息化建设新高地,各产业对电力均存在较大需求。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台湾地区的台积电作为国内最大的芯片代工厂,2019年一年用电超143.3亿千瓦时。目前,长三角地区有中芯国际、长鑫存储等集成电路产业。5G技术也十分耗电,据中国铁塔统计,一台标准的5G基站单系统功耗达到3.5千瓦到4千瓦。而2020年我国新增约58万个5G基站。


数据显示,2020年,作为长三角副中心的合肥地区,全社会用电量累计达382.55亿千瓦时,在国家电网重点城市排名中首次跃居前二十,同比增长1.89%。其中,2020年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10千伏及以上用户累计用电量达91.67亿千瓦时。


长三角能源研究院副院长郑建华介绍,从2015年到2019年,长三角地区第二产业用电量从8549亿千瓦时上升至10100亿千瓦时。若无新增规划电源,预计到2025年长三角最大电力缺口将超过4000万千瓦。


作为长三角能源保障基地的安徽,也从曾经的“送电省份”变成了“缺电省份”。安徽省能源局副局长杨泽胜说,随着负荷增长,高峰时段电力缺口逐年扩大。根据测算,2025年,安徽全省高峰时段最大电力缺口将达到2200万千瓦,约占全省最大负荷的三分之一,达到长三角电力缺口的50%。


中部电力“饥荒”


在冬季极端天气、工业生产快速恢复、外受电能力有限和机组故障增加、电源装机结构中清洁能源占比高不确定性强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缺煤无油少气的中部地区陷入用电“饥荒”,一度面临缺电困局。


工业生产快速恢复,拉动用电增长。据数据统计,湖南、江西去年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7.4%、7.9%,1至11月份分别同比增长4.3%、4%。


冬季极端天气提前,加大供电保障压力。受强冷空气影响,2020年东中部极寒天气较往年偏早1个月,气温较同期偏低,进一步增加了空调等用电负荷。


国网新疆经研院院长赵志强介绍,中部地区如江西省和湖南省均属一次能源匮乏省份,缺煤无油少气,水力资源较丰富但已开发殆尽,新能源资源不优,“十三五”以来,电力供需一直处于紧张局面,“十四五”及后期电力缺口也将逐步加大。以湖南为例,目前外受电通道能力600万千瓦,外送通道能力已全部送足。考虑“十四五”雅中直流工程投产及需求侧响应后,2025年湖南省电力缺口在579万千瓦,电量缺口74亿千瓦时,2035年电力缺口超过2500万千瓦,电量缺口539亿千瓦时。


因碳达峰目标,东中部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难新建火力发电厂。建设的新能源发电项目工程,受地域和季节性影响较大,发电能力受限。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调控中心副处长杨峰表示,江西省能源结构日趋多元,但有其局限性。如水力发电方面,冬季为江西枯水期,水力发电能力下降,同时为保证民生用水需求,部分厂站需要控制下泄流量,发电能力受限。这样的问题也出现在湖南,湖南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合计超过53.45%,整体水电风电比重大且调节性能差,全省水电装机中63.9%为日调节或径流电站,不具备调节能力,冬季典型日高峰负荷时刻水电出力基本为装机容量的30%左右。风电装机占比12.78%,多分布在西部、南部网络结构薄弱区,夜间出力大,与电网负荷曲线呈负相关特性。


加快推进储能通道建设


记者在新疆、内蒙古、山西等西电东送的西北地区调研获悉,西电东送有利于西部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于解决“东紧、中饿、西饱”的电力消费失衡、合理配置资源、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已实施25年的西电东送,面临新挑战:能源结构发生变化,电网调控能力不足;受端网架支撑能力存在制约,送端直流配套电源建设进度滞后;储能发展规划建设滞后,抑制了新能源装机。


1.jpg

业内人士表示,结合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需求,新能源将成为我国的主力电源,但不宜过早、过快大规模淘汰煤电。建议加快推进储能发展规划与布局,探索源网荷储协调发展,为新能源电力提供存储空间。


加快推进储能发展规划与布局,探索源网荷储协调发展。赵志强建议,结合西部地区资源分布特点和电网运行情况,及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需求,可应用储能等先进技术整合新能源的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各类资源要素,实现源网荷储深度协同,积极探索储能电站在西部地区的应用及商业模式,实施“新能源+储能+调相机”发展模式,采用风/光+储能电源建设模式逐步推进储能试点项目建设,建议新能源电源同步配套建设储能电源,建设一批“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及“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并逐步推广。


加快送端直流配套电源建设进度,提升受端电网电力跨省互济能力。多位专家建议,加快推进送端直流配套电源建设进度,尤其是以火电+风光电打包外送的特高压线路配套电源点投产进度。同时,加快特高压交流主网架建设,有利于提升输电能力和水平。


在东中部再建设一批特高压直流工程,保障产业发展需要。郑建华表示,东中部尤其长三角地区是国际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负荷中心,而长三角区域依靠本地难以满足电力供应需求。他建议,针对长三角及中部地区新增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及时填补未来一段时期东中部地区能源资源匮乏难题。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