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 0评论 | 3892查看 | 2016-04-28 10:32:00
中国已经面临产能过剩的局面,到底是供给侧出了问题,还是需求侧出了问题,不同的经济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解释和建议。从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过程中的经济粗放式发展来看,政府长期忽略了中国能源产业结构问题以及传统化石能源带来的环保问题,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能源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而能源供给侧的结构失衡问题究竟严重到什么程度?在能源开发利用上,由原先的兼顾环保问题变成优先考虑环保问题,在倡导新的能源环保理念的大环境下,未来的能源系统将会怎样?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能源产业的供给侧现状
目前,能源发展面临的大体问题就是传统化石能源产能过剩、可再生能源发展遇瓶颈制约。煤炭作为传统化石能源的代表,在中国经历了所谓的“黄金十年”之后,由于企业过去的无序投资以及对于国家投资拉动内需政策的过分乐观,煤炭行业进入到产能过剩时期,去过剩产能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政策主旋律。2015年11月中国煤控项目组发布《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规划研究报告》,报告指出,2020年中国煤炭消费总量的目标应约束在27.2亿吨标煤,即38亿吨实物量以内,总能耗控制在47.4亿吨标煤。在“十三五”期间,煤矿开采和洗选企业数量要从2015年的6390家压减到3000家以内,到2020年,煤炭开采、洗选行业的失业人数估计分别为67.1万人和19.1万人。
煤炭行业严重过剩产能的后果早已波及到一些老牌企业,转岗分流、停薪留职、离岗再就业等成为了降本增效的新方式。煤炭“黄金十年”的情形恐怕只能成为历史了,煤炭行业市场低迷恐怕在经济新常态下要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了。煤企的利润减少及整体行业的亏损,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矿工降薪。事实上,已经有些煤炭企业处于停产状态,未来一段时间,预计煤炭消费的负增长趋势将越发明显,一方面原因源于经济下行压力下能源结构变革,另一方面是人们能源消费观念的转变。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问题已经不是去不去除的问题,而是怎样快速高效,且又能够保障员工利益的情况下去除过剩产能的问题。
国务院在今年年初明确提出了去过剩产能的目标,计划用3到5年退出煤炭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其中预计涉及到的煤炭系统职工的分流安置人员达130万,安置办法也将以企业作为主体,这一结果也将引发人与企业本质关系的回归的思考,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现有的能源系统供给侧存在的不合理性有多么严重。
未来能源系统仍以电力系统为核心
2016年3月30日到31日,由我国倡导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大会在北京举行,意在改变以往的能源供给模式,以清洁和绿色的方式满足电力需求,会议期间,中国、韩国、日本、俄罗斯四国电力公司还签署了《东北亚电力联网合作备忘录》,共同发布了《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宣言》。这实际上也标志着我国已经开始布局新一代能源系统。
能源互联网概念进入中国以来受到广泛关注,业内人士对其也从能量流、信息流以及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解读,其原因在于它契合我国能源发展现状及诉求。能源互联网在其内涵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杰里米·里夫金所提倡的能源互联网概念的基本特征有:可再生能源作为主要一次能源;可大规模接入分布式发电系统与分布式储能系统;基于互联网技术实现广域能源共享;支持交通系统向电气化方向转变。
广义的能源互联网强调未来能源构成要素的广泛性、平等性、协同性,且把电能作为一种能源传输和利用的介质,但不唯一,其目的是要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所倡导的是能源低成本消费。其广泛性是指能源构成要素的种类繁多,既包含太阳能、风能、核能、海洋能等,也包含煤炭、石油等传统的化石能源;其平等性是指能源构成要素间的竞争关系应当是平等的,譬如所承担社会责任和环境压力应当是一致的;其协同性是指能源构成要素间的多源协同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能源低成本消费的概念,这里所提到的能源低成本消费不仅从经济效益出发,还包含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即综合效益达到最优。
目前,所提倡的全球能源互联网概念可以概述为:在全球能源互联共享的战略构想下,以泛在智能电网为基础,通过“两个替代”,即能源开发利用上的清洁能源替代,能源消费上的电能替代,实现世界能源的优化配置和消费。实际是以电力系统为核心的电力互联网,属于狭义的能源互联网。与广义的能源互联网概念相比,狭义的能源互联网概念则凸显了能源构成要素的主次关系,能源类型的不同导致生存空间也不一样,无法体现出在能源的选择与利用上的民主,在能源配置上只强调了二次能源,存在片面性。就我国能源结构现状以及电力系统发展历史及强自然垄断的地位而言,发展以电力系统为核心的全球能源互联网有历史选择的必然性。
能源战略安全引深思
全球能源互联网对于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开发与消纳上起到促进作用。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将在全球能源互联网时代替代大量的化石能源的消耗,大量的污染物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将会得到有效缓解,同时也间接地避免化石能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对水资源的消耗问题,以及避免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全球能源互联网所引发的能源供给侧变革,直接或间接的能源结构的改变,将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是十分有效的。根据权威机构预测,依托全球能源互联网,到2025年清洁能源每年可替代相当于240亿吨标准煤的传统化石能源,减排二氧化碳670亿吨、二氧化硫5.8亿吨。这将能够实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的到2050年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有望解决冰川消融以及海平面上升等影响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
全球能源互联网概念诞生之后,市场的炒作一度爆出能源互联网存在5万亿元的市场空间,很显然这一数字缺乏科学的判断依据,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经济效益不容小觑。全球能源互联网与现在的电力联网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大区域联网效益得到了释放,比如,现在的电力联网的区域相对较小,由于受制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稳定性及其他物理特性,不能够较好消纳风能、太阳能发电等。全球能源互联网将会进行洲际电力互联,能有效地配置全球范围内可再生能源资源,解决电力网络的峰谷问题。这一改变将会促使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效率。有预测显示,到2050年,非化石能源的发电量将达到整个能源消耗的90%。这一趋势将会有效地促进能源、节能与环保等产业的技术升级,再次释放较高的经济增长点。
全球能源互联网时代对于能源发展而言,其结构一定是更加开放多元化。在世界能源发展过程中将可能面临全球能源局部过剩、能源输出成为新诉求等问题,如何保证本国的能源战略安全也将成为新的课题。鉴于对能源发展历史的研究与判断,未来的能源结构极有可能在环保理念的引领下保持核电、水电的战略地位,使得核电、水电在能源非常时期起到重要的调峰填谷作用。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本国的能源输送的安全与畅通也可能成为某一时期新问题。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未来能源互联网领域一定是新的经济增长驱动力的所在,机遇与挑战并存。
(作者:聂光辉中能建华东装备镇江设备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