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鸣:建设能源互联网的四个主要路径
来源: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 0评论 | 3757查看 | 2016-09-28 17:44:35    
  有效推进能源革命是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础和根本方向。能源互联网作为具有开放、互联、共享、对等特征的新型能源利用体系,将颠覆传统能源供需模式,形成能源产业新常态,对推动能源革命进程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能源革命,建设能源互联网的路径主要包含四方面:

  首先,构建多元能源供应体系,推动能源生产革命。综合考虑生产全过程以及清洁高效理念,实现生产革命“三化”措施,即推进能源生产智能化、加强能源供应体系多元化,以及形成输配储运一体化。

  其次,培育新型业态,推动能源消费革命。针对传统能源消费所凸显的与能源发展趋势相悖的问题,在具体建设能源互联网时强调“三个理念”:协调优化供需,加强能源管理理念;体现互联网思维,融入信息服务理念;响应国家战略,深化节能减排理念,实现能源消费的现代化整合和转变。

  再次,促进产业升级,推动能源技术革命。作为建设能源互联网的根本动力,实现从微观技术到宏观产业全新升级,首先要优先推动配套技术创新,进一步通过技术革命切实改善电网升级发展,提高能源领域和服务领域的有机融合,在技术更加成熟的基础上,实现全球能源共享。

  最后,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体系,推动能源体制革命。能源体制的变革、市场竞争的改善将为构建能源互联网提供引导力量。首先要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拓展市场竞争体系,创新商业运营模式,加强能源体制变革。

  构建多元能源供应体系,推动能源生产革命

  推进能源生产智能化

  提高煤炭产品质量,构建煤炭清洁利用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稳步推进煤炭优质化加工、分质分级梯级利用、煤矿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的示范,建设一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示范工程项目。加强煤炭质量管理,加快数字化煤炭优质化加工、燃煤发电技术装备攻关及产业化应用,稳步推进相关产业升级,建立政策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进机制,构建清洁、高效、低碳、安全、可持续的现代煤炭清洁利用体系。

  加强信息对接,提高能源企业协同发展。建立能源生产运行的监测、管理和调度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加强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对接和生产消费智能化,支撑电厂和电网协调运行,促进非化石能源与化石能源协同发展。鼓励能源企业运用大数据技术对设备状态、电能负载等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与预测,开展精准调度、故障判断和预测性维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加强能源供应多元化

  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在能源开发上,发展足够数量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逐步替代化石能源发电,满足不断增长的电力终端消费。以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走低碳绿色发展道路,逐步实现从化石能源为主、清洁能源为辅向清洁能源为主、化石能源为辅转变。

  电能替代传统能源消费。在能源消费上,逐步以电替代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扩大电力市场,提高电气化水平。以电能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直接消费,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减少火电过剩产能,提高风光利用小时数。优化能源供给组合,减少因火电产能过剩造成的资源浪费,建设以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多能源协调互补的能源互联网,避免可再生能源利用小时数过低。突破分布式发电、智能微网、主动配电网等关键技术,构建智能化电力运行监测、管理技术平台,使电力设备基于互联网进行双向通信和智能调控,实现分布式电源的及时有效接入,逐步建成开放共享的能源网络,优化能源供给组合。

  形成煤、油、气、核、新能源多元互补的能源供应体系。将不同能源进行协同、优化整体规划,将综合资源规划作为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形成多元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手段。在规划前期要实现合理布局,常规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统筹协调,更要考虑需求侧对清洁能源的消纳能力。能源互联网能够高度协调支撑可再生能源并网,特别在用电侧,对用户侧信息的掌握要十分及时、充分,促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高效运行,促进清洁能源的替代。

  形成输配储运一体化

  减少能源运输的中间渠道和成本。能源互联网的建立应减少能源运输的中间渠道,降低多道转运的成本。我国能源的生产区和消费区距离较远,东南沿海是集中消费区,东北、华北、西北等地是能源生产区。通过能源互联网,能源从一地到另一地的中间环节大大减少,前端生产和终端需求无缝衔接,能产生一定的规模效益,降低能源运输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改变能源配置方式。在能源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促使长距离电能配置方式逐步改变。电能远距离大规模输送和分布式能源与负荷就地平衡相结合的电能配置模式,成为能源配置的主导方式。

  立综合能源运输体系。清洁能源最有效的利用方式就是转化为电能,并通过大电网实现优化配置、高效传输和便捷使用。发展能源互联网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特高压、智能电网以及主动配电网的技术,建立具有远距离、大规模、多品种配置能力的综合能源运输体系,使其成为清洁能源高效开发利用的基本载体。

  培育新型业态,推动能源消费革命

  强化能源管理理念

  制定新型激励机制,调动供需双侧潜能。利用“互联网+”思维激励协调可再生能源,实现间歇性能源在电网安全和信息安全基础上的适时响应能力,体现能源互联网高效互补的核心内涵。以灵活高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发电侧、负荷侧潜在能力,为系统功率平衡作贡献。例如大型用户参与备用负荷,可以获得一些补偿;对于小用户和分布式光伏,增强普及性,同时控制一些小型的分布式电站,参与未来服务。

  预测能源消费需求,优化能效管理。收集能源消费数据,预测能源消费需求,优化能效管理。以能源产品为基础,为用户提供嵌入式服务,拓展医疗、汽车、住房等其他需求;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商业问题,实现节能服务的公共性、公平性、回应性和长效性;基于用户电力消费数据,预测消费需求,衍生用能服务、能源合同管理、节能解决方案等新业务。

  融入信息服务理念

  优化能源领域服务。推动能源互联网条件下产业链条的变革进程,在各个环节产生创新发展模式,优化能源领域服务,加强网络化售电、售气等能源产品服务,加强能源咨询、能效产品销售、EV充换电等能源增值服务,以及家庭能源管理系统、工商业节能方案、小型分布式能源开发等能源一揽子解决方案服务。

  推进融入信息互换。将信息要素融入传统产业各个环节中,通过信息交换,节约时间成本,减少重复环节,提升效率,进而改变传统能源产业的运作方式。通过能源互联网将供需信息在实际发生之前进行信息互换,实现最佳匹配。用新的、创造性的力量替代原有低效的生产组织形式和资源配置方式。

  发展绿色能源网络。推进以智能电网为配送平台,以电子商务为交易平台,融合储能设施、物联网、智能用电设施等硬件以及碳交易、互联网金融等衍生服务于一体的绿色能源网络发展,实现绿色电力的点到点交易及实时配送和补贴结算,形成用户端智能化用能、能源共享经济和能源自由交易,促进能源消费生态体系建设。

  深化节能减排理念

  转变能源发展方式,确保能源安全供应。以开源、节流、减排为重点,确保能源安全供应,转变能源发展方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创新能源体制机制,着力提高能源效率,严格控制能源消费过快增长,着力发展清洁能源,推进能源绿色发展,着力推动科技进步,切实提高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中国能源升级版。

  落实专项计划,推动用能变革。一要严格控制能源消费过快增长,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实施“一挂双控”、区域差别化能源政策以及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等措施;二要着力实施能效提升计划,包括煤电升级改造、工业节能、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行动计划;三要推动城乡用能方式变革,实施新城镇、新能源、新生活行动计划,加快农村用能方式变革,开展全民节能行动。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