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蓝天白云下,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野生动物在人类保护下栖息共存,壮美山川成为亮丽名片;
从戈壁荒漠到河湟谷地,一处处绿色电能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清洁能源一路向前,领跑全国;
牦牛肉、藏羊、有机枸杞、白刺果、沙棘、青稞,一系列“青字号”品牌闪闪发光,高原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为农牧业发展激发新动能;
生态宜居、交通便捷、生活舒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城镇新区在青海大地逐步展现;
万人锅庄跳起来,幸福的花儿唱起来,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团结的乐章全面奏响……
国家公园示范省、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青海打出一套组合拳,统筹加快推进“五个示范省”建设,以创建促提升、以示范带发展,聚合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发展格局和优势,激发起青海发展的新动能、新活力。
国家公园示范省,青海走向世界的绿色名片
国家公园示范省,已成为青海最亮丽的名片、最响亮的品牌。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我省启动,青海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2019年6月11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启动大会召开,全面启动了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为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发来贺信,让我们在国家公园示范省的建设征程上更感振奋、充满信心……
近年来,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实施“一优两高”战略部署,主动扛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全力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全力保护“中华水塔”,以实际行动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几年来,我省举全省之力、集各方智慧,在完成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同时,在全国率先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为全国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积累“青海经验”、贡献“青海智慧”。2020年,我省全面完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为国家批准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创造条件,努力做好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相关工作,编制青海湖、昆仑山国家公园规划,构建特色鲜明的国家公园集群……青海的山会更绿、水会更清、天会更蓝。
如今的青海,黑颈鹤等成百上千的鸟类在水中自由嬉戏,成群的牛羊在湿地周边恬静觅食,不远处的雪山巍峨高耸,头顶上的天空湛蓝如洗……这样的景象,让世代生活在三江源头的牧民们深深感受到,“家乡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青海“风光”无限好
风车飞转、水势浩荡、日光璀璨……72万平方公里的高原沃土上,我省以2801万千瓦的清洁能源装机规模,推动青海省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绿色清洁能源,环抱着三江之源,更将拥抱神州大地。
2018年2月,青海省正式获批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随之出台《青海省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工作方案(2018―2020年)》,制定了以新能源规模化开发为重点,打造国家清洁能源基地;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打造清洁能源配套产业强省;以100%清洁能源使用为目标,打造绿色用能先行区;以智能电网建设为保障,打造清洁能源输出大省四个重要任务。一张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一场绿色革命,在江源大地徐徐展开。
2019年6月,青海省成功举办了清洁能源发展高峰论坛,发布了《青海能源发展白皮书》。近年来,青海省持续深入推进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综合开发利用水、光、风、储等多种能源,打造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的全产业链,海南、海西两个千万千瓦级能源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建成启运全清洁能源特高压通道,“绿电三江源”百日活动对三江源地区用电客户让利1500万元,三江源清洁供热试点已经建成运行。
建成黄河上游水电基地,装机1049万千瓦,建成太阳能光热示范电站中控德令哈项目,建成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新能源大数据中心……集中式光伏发电占全国比重达到8.4%,清洁能源装机规模占全省总装机规模87.7%。其中,以光伏和风电为主的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0.4%,青海新能源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同时,为了用好用活各种能源资源,青海省采取集中大规模开发模式实施电站开发、智能化模式实施电站运维、园区化模式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依托青海丰富的锂资源,储能产业技术快速发展,提出了“新能源+储能”的新发展理念,推动新能源建设规模、利用效率、科技创新等多项指标走在了全国前列。
继“绿电”7日、“绿电”9日、“绿电”15日之后,2020年5月9日0时至8月16日24时,青海省开展三江源地区连续100天和全省范围内连续一个月全清洁能源供电。大半个青海省被“绿电”环绕,这是守护“一江清水向东流”的生态使命,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成长坐标。
攻破了17项作业技术难题,实现23项施工工艺提升,途经青海、甘肃、陕西与河南4省,横跨1586.6公里。2020年7月,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按下送电启动键;9月29日,青豫直流配套电源正式并网通电。作为专为清洁能源外送而建设的特高压通道,每年将向河南省输送清洁电量400亿千瓦时,替代原煤18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960万吨,有效缓解东中部地区电力供需矛盾。北京大兴机场也用上了“青海绿电”。2020年上半年,青海清洁能源外送电量10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1.8%。
未来,我省将紧扣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以提高能源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培育壮大新型能源产业,打造以清洁能源为主导、具有电价优势的“绿电特区”,扎实推进清洁能源惠民富民,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国家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贡献青海力量。
唱响青海农牧品牌主旋律
青海地处世界屋脊,被公认为全球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地位特殊、生态重要,为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创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是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制度设计。
打造“生态青海、绿色农牧”区域品牌,让绿色、有机、高品、安全成为青海农畜产品的代名词……我省通过部省共建,全面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提高农牧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做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工程、“青字号”品牌创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培育等,积极走出一条富有高原特色、生产生态生活和谐的发展之路。
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创建以来,我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紧紧围绕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全力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试点工作——
尖扎县全面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制定完善针对该县小麦、青稞、马铃薯、油菜、豆类等粮食作物及蔬菜作物的商品有机肥施用标准,扎实推进合理施肥技术到田入户,落地生根。同时,改进耕作方式,以“有机肥+有机叶面肥”“有机肥+有机叶面肥+水肥”“农家肥+有机叶面肥+水肥”等多样化施肥模式,提高土壤蓄水性能。
“根据实际需求,我们集中组织技术专家传授选肥、购肥、用肥方法,加强田间管理,提高作物抗病虫害能力,提升土壤蓄肥能力。引导企业建立有机肥直销体系,提高有机肥施肥技术入户率和覆盖率,施用有机肥面积6.3万亩,实现了全域覆盖。”尖扎县农牧和科技局负责人介绍。
海晏高原牦牛繁育养殖专业合作社,有饲草料种植基地3000亩、牦牛近500头。
在合作社的有机肥生产车间,已生产出的有机肥和燃烧棒,整齐堆放。“我们把合作社自己的牛粪做成燃烧棒和有机肥,解决了合作社养殖产生的粪污,既可以用自己的肥料种自己的地,也解决了牧民的燃料问题。”合作社负责人严佐鹏说。
“养殖环节的粪污处理,在海晏已经形成产业,不但是龙头企业,就是养殖合作社也有了资源化利用、绿色循环发展的理念。现在全县基本实现了‘粪便收集—有机肥生产—种植业利用’的绿色循环。”海晏县兽医站技术员李长云表示。
走进湟源县大华工业园区的青海恩泽农业技术有限公司地膜生产车间,现代化的工艺流程令人赞叹。
“我们生产的地膜白色黑色都有,厚度是0.01毫米,完全按照国家标准生产。这边是从地里回收的残膜,清洗干净后,高温加热做成颗粒原料,颗粒再加工成产品。我们残膜的回收加工,一年大约有1万多吨。”恩泽农业技术有限公司副厂长董元福告诉记者。
据介绍,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启动以来,在全省各级政府和农业农村部门的积极推动下,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打造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乡村振兴样板,各项创建任务持续推进,全省域推动创建良好态势基本形成。
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留住乡愁看见未来
从西宁市湟源县日月乡、海东市民和县巴州镇,到化隆县昂思多乡、循化县文都乡,一批批美丽城镇建设在我省范围内展开,随着城镇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项目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些城镇越来越美,越来越宜居。
2019年11月1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青海省政府签署共建青海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合作框架协议,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正式启动。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目前,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前期工作有效推进。建立了共建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组,研究制定了《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和《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按照方案要求,确定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司局“一对一”帮建方式,在西宁市、格尔木市、玉树市、同仁市、祁连县5个高原美丽城镇及环湖地区城镇带分级分类开展试点工作。同时,积极推进制度建设,为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提供强大的法治保障。完善标准体系,分区分级建立高原美丽城市、城镇、乡村建设指标体系,研究制定了《青海省高原美丽城镇建设标准》和《青海省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目前,我省“城市体检”工作要求,编制完成了《青海省城镇体检——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安全排查技术导则》(试行),全面部署开展城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普查工作。
立足省情实际,按照不同城镇类型、不同区域,深入研究细化方案,做到一城一策、特色鲜明,使美丽城镇建设工作在实践中得到深化。落实《实施方案》的工作目标、原则和任务,加以系统推进。通过建立规划体系、完善指标体系、健全制度体系、健全多元化融资渠道四个方面,夯实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的工作基础。在推进试点工作方面,按照“一对一”帮建、技术团队“一对一”支持的要求,形成共建机制、考核督导机制,完善省部共建工作机制,及时总结推广试点成果、完善工作措施、创新工作方法。
通过“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青海将打造更多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色的百年小镇,让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各民族紧紧相拥
日新月异的繁华城市,山水之间的村落,辽阔的草原牧场,锅庄跳起来,幸福的花儿唱起来,欢乐的轮子秋转起来……一幅幅和谐美丽画卷,记录着青海600多万各族群众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轨迹。青海各族人民正大步走在奋力建设新青海、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
青海是个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7.7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扎实推进创建工作,初步实现了2020年建成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创建目标,开启了在更高起点上创新发展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征程。
才仁其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蒙方民族用品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从艰难起步到如今固定资产总值上千万元,才仁其没有忘记各族牧民群众和兄弟企业的发展。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农牧民的羊毛、驼毛、山羊绒,对于一些居住偏远的牧民,还会特意补助拉运车辆的运费,这一干就是5年。5年来,共带动农牧户800多户,收购绒毛990多吨,资金投入2000多万元。在公司招聘临时工时,才仁其主动选择困难户和劳动技能相对单一的少数民族牧民,让他们有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以前我一直靠在外打零工赚钱,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现在好了,在这里有了固定工作,一个月2800元的工资,让我们一家人看到了生活的新希望。”困难户马德林说。
发生在才仁其身上的故事,仅仅是我省民族团结进步、共享发展成果中的缩影。面对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的新目标,我省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更加深入人心。
民族团结是青海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石。千百年来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各民族在青海这片热土上休戚与共、水乳交融、和衷共济,共同演绎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历史。
未来,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稳步推进平安与振兴工程,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建成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新起点上,青海将奋力开启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的新征程,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