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发布者:admin |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 | 0评论 | 3617查看 | 2022-07-11 11:15:07    

文:内蒙古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


【核心提示】


●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内蒙古要切实履行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在全力做好煤炭保供稳价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由化石能源大区向清洁能源大区转变


●“双碳”战略背景下,内蒙古深入推进能源绿色转型、低碳发展,既势在必行也大有可为


●坚持运用系统观念,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绿色转型发展提供清洁能源支撑;坚持“先立后破”的原则,稳妥有序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


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在全国率先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率先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内蒙古要切实履行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在全力做好煤炭保供稳价的同时,下决心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光伏、氢能等新能源产业,提高新能源开发利用比例,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由化石能源大区向清洁能源大区转变。


得天独厚,我区发展新能源产业具备先天优势


发展新能源产业,需要依托一定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内蒙古日照充足,太阳能资源仅次于西藏,居全国第二位,风能资源丰富,拥有广袤的沙漠、戈壁、荒漠,空间资源广阔,是储备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发电项目的优选之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实现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近年来,内蒙古新能源产业发展成效显著,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得以不断推进,可再生能源新技术、新领域不断拓展,初步形成了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协同互济发展的新格局,产业基础厚实,发展潜力巨大。“十四五”以来,内蒙古更加重视新能源的发展,大力支持新能源产业,积极推动新能源项目布局建设,为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对于培育效益好、辐射强、技术先进的新能源优势特色产业来说,内蒙古具备良好基础条件。但同时,我区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客观现实也不容忽视。“双碳”战略背景下,内蒙古深入推进能源绿色转型、低碳发展,既势在必行也大有可为。当前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国家关于促进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产业支持政策,加快布局建设大型风电、光伏项目,将自然资源优势和空间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


统筹布局,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绿电”,是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供给体系的主力军,捕风聚光开发“绿电”,可以加速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坚持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并重,以“追风逐日”的战略思维,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抢占新能源发展高地,加快一体化能源开发建设和相关产业结构优化。坚持运用系统观念,统筹谋划布局清洁能源、调峰电源、外送通道、储能电站等项目,保障新能源有效消纳与电网运行安全,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绿色转型发展提供清洁能源支撑。


推动新能源发展提速增量。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开发利用。按照“两个率先”目标要求,以风光资源为牵引,以建设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为抓手,加强规划引领、政策驱动,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持续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占比,加快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积极拓宽新能源应用场景,在新能源富集区域探索开展光伏发电制氢、电解水制氢,利用钢铁、化工产业传统优势布局工业副产制氢,积极培育“制、储、输、用”全产业链业务,推动氢能产业有序发展。积极争取更多国家新能源示范项目支持,加快推进新能源外送基地、源网荷储等示范项目的开发建设。


加强调峰能力建设。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风电、光伏新能源电力供应占比会不断提升,由于新能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缺陷,会造成电力供应不稳定、不可持续,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电网后,电力系统耐受能力和稳定性将面临考验。为有效应对风电和光伏发电与生俱来的“靠天吃饭”属性所可能引发的脱网风险,需要从源、网、荷、储几个方面系统发力,促进多种能源互联互济。规划实施煤电灵活性改造、天然气发电、光热发电、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加大调峰电源建设,增强电网调峰能力;积极发展风光储互补一体化发电项目,利用风能和太阳能的互补性,提高储能调控的灵活性,从而提升新能源发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加强负载、电源、储能系统和电网的监控和专业控制调度,提升电力并网管理水平,提高应对新能源不稳定性的调度运行水平和风险防御能力。其中,储能技术的突破尤为关键,要重点解决能源系统在供给与需求两侧的平衡问题,解除储能系统经济性的限制因素,扩展储能在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的应用空间,有效提高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可调度性,努力消除“窝电”现象。


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消纳的本质是解决新能源电力的时空错配问题,按照自治区总体规划目标,“十四五”及未来一个时期,我区新能源大规模装机并网将迎来快速增长期,随着风电、光伏比重持续增大,健全“绿电”消纳保障机制,解决新能源电力的消纳问题,确保应发尽发、应消尽消、保量保价,将成为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短期看,从供给端发力,核心是提升新型电力系统的灵活调节能力以保障新能源高水平消纳。重点是对电源端、电网端进行路径改造,存量上“风光火储”一体化提升,增量上“风光储”一体化推进,通过布局或改造煤电、生物质能发电等项目,优化电源电网结构,充分发挥火电“托底保供”作用,对新建先进火电机组全部实施灵活性改造,对存量火电机组做到应改尽改,提高新能源电力消纳能力。积极争取跨省际输出通道建设、新能源机组配套建设以及特高压输电系统建设,推进新能源电力远距离大体量配送。长期看,从需求端发力,关键是推进市场体系建设,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建设消纳新能源电力的绿色通道,通过需求端响应与电力交易市场机制改革,促进新能源电力本地消纳和跨省区大范围优化配置,实现高质量消纳,有效解决“弃风弃光”问题。


以立为先,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能源转型要坚持“先立后破”的原则,决不能运动式“减碳”、急刹车“转型”。要科学把握工作节奏,统筹转型与安全,留出充足空间,在对新能源长期可靠性和经济性综合研判基础上,对煤炭与新能源进行优化组合,充分发挥煤电在新型能源供给体系中的兜底保障和调节支撑作用,与风电、光伏协同互补,实现新能源由补充能源向主体能源梯次推进,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稳妥有序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抓好能源安全保障。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禀赋,决定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实现根本转变,煤炭仍然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保障能源安全和能源供应是政治责任和首要任务,要始终确保端牢端稳能源饭碗。要进一步深化认识煤炭、煤电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降碳”不等于“去煤”,要在坚决淘汰煤炭行业落后产能的同时,有序释放先进煤炭产能,保障相对合理充裕的原煤产量,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合理建设先进煤电,逐步淘汰落后煤电,处理好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促进煤炭产业生态化、矿区生态产业化良性互动、协同发展。要强化底线思维,正确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关系,有效应对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可能伴生出现的局部区域能源供给不足和新能源设备原材料供应链中断等其他问题,确保安全降碳。坚持把清洁低碳作为能源转型发展的主导方向,抓住调整能源结构这个“牛鼻子”,把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主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建设好,持续扩大清洁能源供给,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大力提高能源供给质量水平,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更加坚强的保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支撑。


抓好能源低碳转型。煤炭产业是内蒙古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双碳”目标下,内蒙古在充分发挥煤炭能源保供“压舱石”作用的同时,要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为有效抓手,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面向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快突破一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关键创新技术,拓展煤炭低碳清洁高效利用领域,大幅提升煤炭利用率、降低碳排放,统筹推进煤炭、煤电、煤化工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综合考虑水资源、环境约束,优化煤炭产能布局,探索开发绿色安全高效开采与生态修复新技术新工艺,建设好关键技术示范工程,提高煤炭绿色高效安全开采水平,实现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赢。建设低碳循环新型现代煤化工,加强污染物控制和资源化利用,发展煤基新材料,生产高附加值特种油品、精细化学品和新型炭材料,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持续推进煤电机组节能降耗改造,提高煤电先进超低排放、节能技术和装备的应用水平,提升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综合运用提高能源转化效率、余热回收梯级利用等举措,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高煤电机组能效水平、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迈上新台阶。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