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协定》恐难解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来源:南方能源观察 | 0评论 | 4108查看 | 2016-05-09 09:27:42    
  “那些属于宁静往日的教条已不足以应付风雨飘摇的现在,由于我们面临新的问题……必须打破自身枷锁,才能拯救我们的国家……”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背诵起林肯的著名演讲段落时,让人有种联合国总部一秒钟变奥斯卡颁奖礼的错觉。只不过,小李子口中的时代关键挑战,从奴隶制变成了气候变化。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这天,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的高级别签署仪式,因为小李子的演讲、美国国务卿克里抱着孙女签字“抢镜”及史上一天内集齐最多国家元首签字的国际协议等花边新闻,显得特别像一场超级大Party,以致于容易让人误以为大boss们签了协议地球就有救了。

  首先要清醒的是,协定生效的前提是“55-55”原则,即覆盖全球碳排放总量55%的超过55个公约缔约方的国内法批准才作数。而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巴黎协定追踪”系统,截至目前,尽管已有177个缔约方签署了协定,但真正完成了国内批准程序的只有15个缔约方,覆盖的排放量仅占全球总量的0.04%。

  问题还不止于此。曾在《京都议定书》时代就遭遇国内立法狙击的美国,其最高法院不久前刚推迟了与减排息息相关的清洁电力计划的施行。尽管希拉里·克林顿举起了奥巴马的应对气候变化大旗,另一个总统候选人、分外民粹的川普却矢口否认气候变化的真实存在。气候治理不是第一次遭遇政党政治,也不会是最后一次。除了美国外,另一大排放分子印度能否顺利批准协定也充满变数。55个缔约方批准看似并不是高要求,但当年《京都议定书》的惨痛记忆时时提醒乐观者,从国际公约到国内法再到联合政府、私营部门和全社会行动,其中的复杂与不确定性远非开Party可比。

  其次,与聚会气氛格格不入的,是各国可再生能源政策性补贴无以为继、可再生能源发展遭遇瓶颈的现实。《巴黎协定》最重要的贡献,是明确了2020年后的全球减排新机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的自下而上的各国自主贡献(INDCs),最终取代自上而下的基于历史责任的强制减排目标分解,看似获得了最广泛的支持,事实上却削弱了减排力度。所有人心知肚明的是,按照这样的行动,并不能实现2度甚至1.5度的温控目标。而不该忘记的是,全球气候治理的起点和目标,正是控制全球升温以避免灾难性后果。

  从这个意义上讲,《巴黎协定》最值得欢呼雀跃的其实是“净零排放”的提出。这一表述很难说宣告了化石能源之死,但至少可以说给了可再生能源更多发展空间。阅读《巴黎协定》签署仪式的会议记录会发现,签署仪式上除了各缔约方代表发言以外,还有太阳能飞机飞行员、力挺可再生能源而唱衰天然气充当过渡能源的学者等出场。

  不过,现实比未来残酷。中国的情况是,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2015年光伏装机容量超过德国越居全球第一,2016年第一季度光伏装机和发电量增长约50%的同时,是几百亿的补贴缺口和不断提高的弃光比例。风电发展也遭遇挫折,几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均出现高比例弃风限电,不得不暂停审批新建项目以先消纳存量。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超过40%的西班牙,由于补贴导致的巨额财政赤字,2014年之后的可再生能源装机比例和发电量就几乎不再增长。英国也为可再生能源补贴设置了上限,转而支持核电项目。尽管全球光伏和风电的数据仍然喜人,但补贴依赖及与相对清洁的化石能源甚至核电的竞争,是可再生能源无法回避的命题。

  政治正确和大势所趋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无论多少国家元首去站台、去承诺,能源系统的变革很难脱离当时当下的约束条件。而从Party到切实行动,还有太多操作框架和细节需要去攻坚克难。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