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电力决策与舆情参考 | 0评论 | 3935查看 | 2016-05-20 09:36:00
世界能源消费概况
BP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消费商品能源129.3亿吨标准油,其中,石油42.1亿吨标准油,天然气30.65亿吨标准油,煤炭38.8亿吨标准油。水电8.79亿吨标准油,核电5.74亿吨标准油,其他可再生能源3.17亿吨标准油,三项加起来不及以上任何一项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全球总发电量25.5万亿千瓦时,中国发电量占全球五分之一多。实际上,本世纪世界一次能源消费增速从2008年前的2.85%下降为2008年后的1.63%。2000年到2014年,中国能源消费占世界能源消费的比例从10.7%上升到23%,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比美国多5个百分点。
关于能源的稀缺性,从资源储量上分析,依照IEA的测算,缘于技术进步,这几年,化石能源现探明储量和现地质理论认定量不仅没有缩小,还在不断增长。铀材料可用120多年,探明的石油可用50多年,天然气可用70余年,探明的煤炭可用130余年。从现在掌握的地质储量来看,世界化石能源还可用2000年至3000年。所以,资源问题在物理层面是丰富的,但分布不均匀,勘探成本相差很远。
现在的能源市场是一个少数国家高消费的格局。在一定条件下的市场平衡和供应过度的状态,世界能源供大于求可能持续较长时间。
第一,因为发达国家需求疲软,经济仍然没有复苏。包括两个因素:一是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达到了人均能源消耗的峰值;二是高油价推动了全球性油气投入,造成了在较高的生产价格条件下产能过剩。特别是美国的页岩油气自给度大幅提高,进一步加剧了世界油气产能过剩,同时,由于世界金融危机,转变为全世界经济的衰退,进一步弱化了需求增长。
第二,因为新兴国家经济增速下降,进一步弱化了需求增长。
第三,在上述趋势下,世界石油价格大幅度下降,现在能源市场竞争十分剧烈,达到新的平衡点需要较长时间。新的平衡点存在两种可能性:一种是价格过低,淘汰边际成本高的产能需较长时间;第二种是需求变化方向。如果世界经济迅速回升,需求重新上涨,在现在的期货拉动价格的情况下,价格可能有上升渠道,但是这两个条件不具备的话,激烈竞争型的价格就有可能维持比较长的时间。
第四,非化石能源大量投入,替代了部分需求,传统能源市场受到低碳发展实质性压缩。
中国能源发展形势
中国现在是一个开放的能源市场。中国能源经历了高速增长阶段,总量已经远远超过美国。2002年到2012年,能源消费年增8%,主要依靠煤炭大幅增加,煤炭消费增长了20多亿吨,每年增长2亿吨以上,年进口最多时达3.5亿吨,进口量几乎占煤炭消费量的10%;石油产量维持在2亿吨左右,增量有限,但消费已超5.5亿吨,增量主要靠进口解决,进口依存度达到60%以上。同时,中国也出现煤炭、电力产能过剩严重,消费增速将明显下降的形势;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煤炭消费总量将持续下降。
中国能源结构和发达国家差距甚大。能源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并且不可逆装的转型期。我国能源消费高速增长期已经结束,能源消费增长将明显低于过去的水平。经济新常态下能源消费增速已经开始明显变缓。2014年能源消费增速降至2.2%。今年能源消费增速将进一步降低,有可能出现近零增长,也有可能出现负增长。“十三五”能源消费增长很可能继续保持低速,年增速很有可能低于2%。一个原因是,煤炭很可能已经越过消费峰值。煤炭市场已连续两年大幅度疲软,价格腰斩,煤炭整体进入总量下降通道。另一个原因在于“十三五”期间电力消费增速将明显下降。
在这样的需求情况下,我国发电能力已经整体过剩。同时,弃水、弃风、弃光现象普遍,数量增大。但是,电力建设的盲目性仍然提高。油气消费也受到明显影响。柴油消费疲软,2013年和2014年连续出现负增长(-0.5%,-0.1%),石油消费增速下降至4%。受煤炭价格下降影响,天然气消费增速近两年也出现了下降。
当前能源增速下降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深度转型和调整阶段,一般性制造业产能过剩具有普遍性。占能源消费总量50%的高耗能产业整体进入峰值或产量下降阶段,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能源增速保持低位的主要原因。
其次,超前的地产和产能扩张消耗了以后的建设空间。建筑规模渡过峰值,已有空置厂房和商用建筑面积过多,居民和服务业能耗实际增长需求受到抵消。建筑规模的整体缩减不可避免,带来的钢铁等大宗商品运量下降,终端需求是加速下降的势态,使交通运输增量明显回落,局部下降。所以,在“十三五”期间第二产业能源消耗总量有可能达到峰值。
“十三五”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我国存在“中等收入陷阱”的现实威胁。由外需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已经走到顶点,继续扩大投资比例只能造成投资效益的进一步下降,原有经济全球化分工、重扩张型产能增加已经使制造业整体产能过剩,极大地压低了一般性加工业的利润空间,制造业的利润不足以支撑扩大再生产。大范围的产能过剩,不仅是投资的浪费,而且抵消了生产利润,无法可持续发展。现在不是短期产能过剩,而是增长驱动力本身需要调整。需要新的增长空间和动力。
近期,中央提出讨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十分及时。如果继续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跟随西方脚步,将会在现有的国际分工中,成为一个长期打工者,很可能陷入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中等收入陷阱”。未来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需要考虑两方面重大问题:
首先,发展中人口大国如何实行现代化,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改造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机制,要创新社会主义市场机制。解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差距越来越大的问题,中国不能靠不平等规则盘剥其他国家致富。附加值分配如何从过于偏重资本收益转向向劳动收益倾向,需要经济学的创新和回归劳动价值学说,解决资本虚拟化、多数人劳动价值低端化问题。需要理论创新。
其次,如何利用现有和未来的市场条件,创造更多的附加值,如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一是调整价值链微笑曲线的分配结构,需要技术和品牌创新,力争在已有生产和消费领域中,使中国获得更多的增加值,而不是靠数量取胜。
二是制造业要从扩大产量向提高质量方面尽快转变,改变依靠国外技术和装备盲目扩大产量的打工型增长方式。
三是需要全面系统升级和技术攻关,这方面差距和空间十分巨大,要向更好更强,而不是依靠工资成本低。
所以,中国不可能再出现依靠产量上升推动的能源需求。因此,要符合中国特点,开创绿色低碳大众新型消费模式。
通过社会需求创新,通过实现本土需求创新,开创新的价值产生领域,并把增加值主要留在国内;做符合中国特色,具有全球创新意义的新型需求模式和内容,包括绿色低碳的物质和文化消费,共同富裕,提升大众消费能力,自主创新的技术、产品、市场,绿色低碳宜居新型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中国特色的需求空间,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空间。
总体而言,我国面临两种可能性:一种是中国经济增长本身出现重大障碍,增速停滞;二是如果能够保持一个中等以上的增长速度,如5%~6%,增长内容必须有重大变化,应是开创性的增长内容,绝不是继续的产能扩张。因此,对基础原材料的需求不会重新形成新的峰值,能源消费不会出现下滑后高速增长的时期。
此外,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也成为必要因素。面临生态环境红线硬约束,以煤为主的能源扩张型发展方式受到生态环境红线的硬约束。我国生态环境已经整体超过合理负载能力,没有进一步容纳扩大负荷的空间。要立刻大幅度减少对环境资源的人为占用和显著减少负荷,要大幅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世界各国治理大气污染的经验说明,能源结构是关键因素。我国不同地区的能源结构也直接影响到当地的大气质量。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正在进一步达成共识,气候变化是个长期问题。巴黎气候大会上,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大国已经同意本世纪末将全球温升控制到2摄氏度之内,意味着在2100年前要实现全球能源的零碳排放。因而,我国“十三五”能源需求必须考虑绿色低碳化发展。
“十三五”能源发展的条件明显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