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0评论 | 3403查看 | 2017-11-16 13:06:12
全国碳市场的启动进入了倒计时。
当地时间11月13日,波恩气候大会期间,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解振华在出席德国馆举行的“德中城市与气候保护”主题边会时表示,全国碳市场目前已进入审批程序,得到批准就会启动。
据记者了解,上海将建全国碳交易平台,湖北负责登记系统。全国碳市场初期不以金融产品应用为工作重点,而是建立、推行、完善碳市场的政策和交易。
最小成本实现减排
从2013年试点启动到现在,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已走过4个年头。截至2017年9月,累计配额成交量达到1.9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45亿元人民币。
解振华在德国当地时间11月14日举办的碳市场主题的“中国角”边会上表示,中国碳市场的根本目的还是服务减排,是一个希望用最小成本促进达成减排目标的政策手段。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齐晔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有两个考量。我国此前采用节能目标责任制等行政手段来降低碳排放行之有效,但缺点在于成本过高,经济效率偏低,因此希望用碳交易这种市场手段来补充完善行政手段。2017年启动全国碳市场也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向全世界作出的承诺。
此前,2016年1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为全国碳市场启动布局准备工作,定下时间表和实施细则。
按照当时的规划,全国碳市场第一阶段将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8个重点排放行业。参与主体为2013-2015年中任意一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万吨标准煤以上(含)的企业。
据国家发改委气候司等主管部门透露的信息,全国碳市场采取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制度,中央定标准、定总量,具体的企业配额分配由地方政府执行。
配额指企业在指定时期内的碳排放额度,通俗来说指被允许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是碳市场上的交易商品。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历史数据摸底成为准备工作中最大的难点,但它却是碳交易最基础的工作。《通知》为这项工作设定的时间目标是2016年6月30日,但8个行业的实际数据基础低于最初设想,这项工作推迟到今年才完成。
碳交易催生新业务
那么交易从何而来?
主管部门每年要核查企业上年度的碳排放量,以此作为企业履行上年度配额清缴义务的依据。从试点来看,配额不足的企业需在碳市场购买配额以完成配额清缴工作,否则将遭受取消优惠政策、多倍额罚款等处罚。
而如果企业获得的配额是10万吨二氧化碳,通过减排行动实际排放5万吨,那么这多出的5万吨配额就可以在碳市场上出售。有些试点市场还曾允许国内投资机构、个人,甚至境外机构进入市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活动。
在区域碳市场的试点时期,企业可以按规定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抵消其部分经确认的碳排放量。这些减排量来自于林业、光伏、风电、水电等不同项目。
碳交易还催生出碳金融市场。7个试点市场这些年推出了20余个碳金融产品。这些产品中以拓展融资渠道、碳资产管理为目的居多,还有碳债券、碳基金,碳远期、碳掉期等各种场外衍生品交易。
欧盟碳交易体系的实践显示,包括碳期货、碳期权等在内的碳金融交易活动,是整个碳市场交易活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大概占市场交易规模的九成以上。
但是,因区域市场分割、碳交易不活跃、流动性差、产品规则不一等原因,试点市场的碳金融产品发展受阻,在首发后大多没有下文,可复制性不强。
而且,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李高在10月3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我们坚持将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在碳交易系统运行过程中避免过多投机、避免出现过多的金融衍生产品。”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这并不意味着剥夺了碳交易的金融属性。对比纯资产金融化,碳金融更受资本市场青睐。它是一个有价无息的产品,几乎没有任何成本。不过,在中央严控金融风险的大前提下,必须防范碳金融的风险。
能源基金会(美国)北京办事处低碳转型项目主任刘爽表示,金融行业、投资者等关注的碳金融产品属于碳市场带来的额外的、次级的好处。解振华表示,金融产品应用并不是全国碳市场初期的主要工作。
碳交易本身还催生了一批新业务。通过向业内人士咨询,21世纪经济报道总结发现这些业务包括碳咨询、培训、交易、核算与核查、资产管理、资讯服务等。
一批上市公司已涉足相关业务:华测检测获得11个省市主管机构批准为第三方核查机构;置信电气子公司置信碳资产是国网系统内唯一专业从事碳资产的经营公司;中石油、中石化、宝钢、武钢、华能等本身处于控排行业的企业早已入股试点地区的碳交易中心。
《环维易为中国碳市场报告研究2017》显示,2013年到2015年期间,除重庆外的试点地区一共有25家上市公司提及碳排放。其中11家企业公布了在碳市场中的收益,收益全部为正,共计约7000万元的收益总额。
初期以摸索为主
电力是8个纳入行业中碳排放量最大,也是参与碳交易最积极的行业。
从纳入标准来看,几乎所有的火电企业都将加入。华北电力大学教授袁家海测算认为,全国碳市场近期不会对煤电行业整体产生较大的成本压力,但对于碳强度显著高于基准的机组,则有一定的成本压力。
而对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北京伊碳协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曙东表示,试点时期它们可以通过CCER项目参与碳交易,但全国碳市场的CCER政策不明,碳市场能否与新能源产生联动作用就无法确定。
一位曾负责某大型电力集团碳资产管理业务的业内人士表示,碳管理部门在企业内部是边缘部门,在全国碳市场初期还不能影响到企业决策。
刘爽也表示,碳价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才会让企业将减排纳入决策因素。初期更多的还是建立、推行、完善碳交易政策。
“配额价格很大程度上由国家发改委确定的总量目标来决定。”刘爽说,碳配额这一商品的价格由供需决定,供给来自于发改委,需求来自于排放量超出获发配额的企业。欧盟、加州等碳市场最开始都经历过配额过度分配导致碳价过低且上不来的阶段。
“短期是战略的影响,长期是战术的影响。”韩曙东认为,初期要传递一个明确的减排信号,让企业形成减排预期,才能形成减排决策,最终落实到减排行动。但之后碳交易将逐层加码,减排成本随碳价提高,企业要为此做好准备,从技术手段、战略布局上考虑这个问题。
“全国碳市场初期是一个需要摸索的阶段,并不期待初期能够在减排上看到明显的效果。”齐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