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网 | 0评论 | 3621查看 | 2017-12-27 09:37:14
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重创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情况下,中国19日宣布了其碳市场的路线图,用坚实的低碳发展步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注入强心针。
中国为何要建立自己的碳市场?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解释说,中国经济体量大,高能耗产业比重高,应对气候变化任务十分艰巨,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其主要目的是利用基于市场的手段,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履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承诺,以及实现国内约束性的碳减排目标。
从国家发改委印发的方案中可以看出,中国现阶段并没有让碳交易市场覆盖全行业,而是从电力行业开始,将碳市场逐步推开。
之所以选择电力行业,和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特点有关。数据显示,能源使用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是中国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
张希良指出,选择电力行业率先启动全国碳市场,是把电力行业作为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的一个突破口,多个重点排放行业未来将逐步纳入。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未来将覆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重点排放行业。
他强调,上述行业中,年能耗一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企业大约有7000家。估计这些企业的总排放量占到工业部门碳排放的75%以上,管住了这7000家左右的企业,就管住了工业部门碳排放的大头,同时政府的管理成本也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不过,要从无到有建立一个市场,需要对相应的市场要素进行匹配。中电联专职副理事长王志轩介绍说,碳市场的主要要素是交易主体、交易产品、配额分配、排放量核算、交易平台、市场监管。
其中,碳市场排放的总量和配额至关重要。总量直接决定了碳排放配额的稀缺程度,配额分配则决定了交易主体的市场行为。如果其排放高于所分配配额,则需要购入配额,排放低于所分配配额,就可以在市场上售出配额获益。
在总量方面,张希良指出,交易体系的总量设定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一方面,不仅要考虑碳市场覆盖范围的特征,也需要把握不同年份国家碳减排目标和对碳排放交易体系贡献的期望值,还需要对未来一个时期的经济增长率和交易体系覆盖行业的成长情况进行一定预判;另一方面,产业和企业的承受力和竞争力也要纳入到考量中来。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碳市场此前以失败告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总量设定过松,导致碳价奇低,市场名存实亡,因此业内人士预测,中国碳市场的总量设定将处于相对偏紧状态。
从配额分配上来看,张希良介绍说,常见的配额分配方法有两种,有偿分配法——以配额拍卖为代表,和免费分配法。
其中,拍卖法的优点是简单,配额配置效率高,缺点是会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营成本。他指出,为了让碳市场更易于为有关企业接受,中国碳市场的配额分配要以免费分配为主。
张希良表示,经过七个地方碳交易试点3年多的实践,中国发展出了两种符合国情的配额免费分配方法,一种是基于当年实际产量的行业基准法,另一种是企业历史强度下降法。这两种方法应该成为中国国家碳市场主要的配额分配方法。
总量设定和配额分配确定了市场的主轴,而市场要建立,还需要很多细节上的工作和协调。
王志轩介绍说,虽然碳市场顶层设计中对相关部门及交易主体在碳市场建设中的责任做了明确分工,但是这些政策工具涉及到政府各个部门,各种政策工具之间可能会产生重复管控,因此未来还需要统筹考虑碳交易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