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对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为对抗全球气候变化、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而下达的动员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两会关键词。
能源产业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户。面对减排“硬指标”,能源产业如何才能顺利实现低碳转型,助力实现“碳中和”愿景?在采访中,多位代表委员给出了他们的观点。
“推动低碳转型,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这是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实际行动切实履行应对气候变化等义务,为保护人类共同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的贡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灿表示,基于碳减排的重要性及迫切性,“推动低碳转型,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茂名石化执行董事尹兆林坦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让能源化工产业面临成本、技术、工艺及替代能源竞争等多重挑战。尽管如此,减排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企业必须克难而进。
“我们坚持‘不是低碳的效益一分不要、不是低碳的项目一个不上、不是低碳的装置加快淘汰’,力争实现从能源资源生产到化工产品制造等各个环节的低碳化。”尹兆林举例,在生产用能上,茂名石化将从源头严控新建项目的能耗物耗及碳排放,加快节能降碳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应用;在产品结构上,全力开发生产环境友好产品,加快提升高端石化产品供给水平,确保“十四五”氢能产业形成规模。“目前正在加紧推进氢能纯化项目,计划年底投产,每年可为加氢站提供2200吨99.999%的高纯氢气。”
在非化石能源领域,减碳路线图同样清晰。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表示,实现“碳中和”目标,很大程度上要基于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作为更安全、更环保、更便宜和更方便的能源,光伏将成为主力。随着产业从依赖政策支持过渡到具备成本竞争优势,商业投资将是推动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需持续推进能源格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
“到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新能源+储能’模式能够为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和并网提供有力支撑。储能系统作为能源存储转换的关键,可以提高多元能源系统的安全性、灵活性和可调性,必将大有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毓群称。
“亟需建立配套机制,确保化石能源逐步减少、有序退出,谨防产生新的问题”
在迎来新机遇的同时,低碳转型的过程也充满挑战。
“能源是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依然达到80%以上。”李灿表示,面对艰巨的减排任务,必须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发展,既有待提高转化效率、降低成本,下一步也需要颠覆性集成技术,尽早实现规模化应用。
全国人大代表、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提出,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时,化石能源要实现平稳过渡。“替代化石能源是大势所趋,未来将逐渐退出主力地位,承担调峰、备用等功能。这些设备如何完成角色转换?高碳产能提前退役的搁浅成本如何核算?能否兼顾职工就业、股东利益等现实问题?对此,亟需建立配套机制,确保化石能源逐步减少、有序退出,谨防产生新的问题。”
曹仁贤还注意到,部分地区对“碳达峰”存在误解,目前仍在大幅提高化石能源使用量。“有种模糊的认识,认为2030年前还可以大规模上马高碳项目,先达到峰值、再考虑下降。然而,‘碳达峰’不是攀高峰,达峰之后如何减少碳排放才是关键。排放若长期处于高位,将给‘碳中和’带来巨大压力。”
在全国政协委员、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钢看来,可再生能源将迎来倍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以风电为例,随着服务业务迅猛发展,配套性服务增长潜力巨大。伴随着传统能源转型进程加速,部分从火电等产业转移而来的从业者,职业培训需求日益增长。此外,‘年轻’的风电产业尚处发展期,各大工厂和风电场的技术管理和应用人才存在严重不足,前瞻性和多元化人才培养需求越来越迫切。”
武钢表示,目前,高校资源未得到充分释放、专业评定标准缺乏、专业人才培养持续性不足等问题突出。“只有加大风电工程专业人才培训及学科建设力度、建立风电产业任职岗位工作技能标准、建立各类各级风电技术培训及人才培养基地,才能满足新能源产业需求。”
“将电价与碳排放成本有机结合,缓解清洁发展与电价成本之间的矛盾”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网产业发展部主任奚国富提出,以推动终端用能电气化为抓手,构建以电为中心的终端能源消费格局,在支持政策、技术创新、市场机制等方面系统布局,可将电气化作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建议结合数字化转型、产业转型,深入推进工业生产、建筑供冷供热、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领域电能替代,构建以电为中心的终端能源消费格局。同时,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将电价与碳排放成本有机结合,缓解清洁发展与电价成本之间的矛盾,实现碳减排与电气化提升协同推进。”
全国人大代表、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认为,把握“碳中和”这一历史机遇,应加快构建零碳新工业体系。“当前,整个工业体系都面临革命性挑战。不仅在于工业所需能源开发与使用方式的变化,还有‘碳中和’带来的工业生产工艺、技术革新、产业布局的变化。”
张雷呼吁,及早进行顶层设计,加快工业使用能源的零碳转化,在规划产业空间布局时重视可再生能源丰富、低成本的区域,重点研究相关产业必需的零碳生产工艺并产业化。“建立零碳新工业体系的关键基础,在于足够充分的零碳能源。建议继续推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不仅可以确保‘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还能加快可再生能源成本降低,为我国构建零碳新工业体系提供廉价的零碳能源。”
农工党中央团体提案称,在化石能源领域,应严控新建高耗能、高排放“两高”项目迫在眉睫。对此,提案建议相关部门抓紧指导地方,对拟上马“两高”项目系统梳理、分类处置;对尚未开工的项目,分行业逐一论证其必要性,不符合产业政策、产业布局规划等要求,坚决停批、停建;对已开工或确定建设的项目,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严格落实环评、能耗、产能置换、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