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路径。”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任文军表示。
近年来,辽河油田突出“油气和新能源并重”的发展理念,统筹实施绿色低碳工程,循序调整油田产业结构,强化创新驱动和管理提升,积极拓展“扩绿”空间,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
拓展“扩绿”空间构建多能互补格局
在油区内,通过“新能源+产能新井”“新能源+老区调改”“新能源+数字化建设”等多场景建设应用,利用井场、站场优先开展自消纳项目建设,以内部挖潜推动生产用能清洁替代,实现了井站场覆盖千余个、装机规模近百兆瓦、发电量突破一亿度。
面向周边,发挥中石油驻辽企业配套清洁电力开发建设龙头作用,围绕油气生产绿色转型、炼化企业“减油增化”升级改造,统筹配套清洁替代项目建设,构建“1+N”新能源业务发展格局。
据介绍,辽河油田与属地政府联合成立项目专班,与中石油驻辽企业深化对接能源需求、资源潜力和转型升级项目,牵头制定驻辽企业碳达峰实施方案、600万千瓦指标落地实施方案,形成了与6市7企携手“扩绿”、上下游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新局面,一批风光热合作项目正在有力推进。
此外,辽河油田还积极探索能源综合利用路径,打造“兴60站节能降耗、双229多空间利用、办公区多能互补”等示范工程。结合风光绿电替代、地热开发、余热利用,着力建设金海采油厂、高升采油厂、沈阳采油厂等一批低碳采油厂,构建油气与新能源多能互补、因地制宜、多元迭代发展的新格局。
强化绿色生产推进全链条“瘦身健体”
“作为千万吨级大油田,油气资源仍然是辽河油田的基本盘。”任文军表示,辽河油田全面贯彻“节能是第一能源”的理念,做好“加减乘除”,推进全链条“瘦身健体”。
采油系统做“加法”。辽河油田实施“采油+智能技术”,以自动控制替代人工操作,对油井的调控周期从几个小时精细到十几分钟,实现低产井提效、降耗、错峰用电;实施“采油+节能技术”,逐步推广无杆泵、直驱螺杆泵等新型节能举升技术,以示范站区带动提效降耗。
集输系统做“减法”。辽河油田深挖系统优化简化空间,按照整体统筹、科技赋能的工作思路,推动工艺系统集约节约、瘦身提效。
热注系统做“乘法”。在产汽环节,持续推进锅炉提效,推广应用成熟技术,平均热效率提高0.5%;在输汽环节,重点推进沿程减耗,加强保温监测维护,将沿程热损失控制在2.6%,同比下降0.1%;在注气环节,实施隔热装置“跟、研、试、测、换”全过程优化,井筒热损失同比下降0.2%。
燃料结构做“除法”。辽河油田立足燃料结构调整,全面梳理油田用能状况,对外围地区、外输管道、燃油锅炉实施7项优化改造,在2022年“燃煤归零”的基础上,持续推进“燃油归零”,深化节能减碳。
2023年,辽河油田累计完成30项节能降碳工程,实现能耗总量、能耗强度全面控降,全年节约天然气近3000万立方米、节电2000多万度,折合标煤4万多吨,减排二氧化碳10万吨。
建设“三大储库”推动能源供给向能源服务转变
任文军表示,在油气与新能源并行逐“绿”的同时,辽河油田还积极推进储气、储碳、储能“三大储库”建设,努力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辽河力量。
扩建储气库,打造周边清洁能源供应枢纽。辽河油田同步推进调峰保供与建设运营,累计采气突破100亿立方米。截至目前,辽河储气库群已经连续7个周期安全、高效地完成冬季天然气保供任务。
快建储碳库,打造地区碳封存服务基地。围绕“提高采收率与碳埋存同步发展”的思路,辽河油田加快推进碳捕捉、碳利用、碳封存全产业链建设,顺利投产欢采、特油两座二氧化碳捕集液化站以及双229循环注入站,首次建成了捕集、液化、注入、循环处理全流程的CCUS配套地面工艺系统,全年注碳9.2万吨,增油1.3万吨。
新建储能库,打造区域电力储能调峰中心。通过开展技术研究与试验,辽河油田建成世界首座电热熔盐储能注汽站,首次将熔盐储能技术应用于稠油注气开发。该项目中,辽河油田自主创新研发、攻克5类14项核心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迈出了彻底改变稠油热采中蒸汽生产方式的第一步。
“2024年,辽河油田将聚焦加油增气,推动油气产量稳中有升;进一步强化绿色转型,增添发展动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主营业务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公司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任文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