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报 | 0评论 | 4958查看 | 2015-12-30 09:43:00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的定策之年。这一年,能源行业大势与大事不断涌现,从年初的电改9号文到年末的巴黎气候大会,期间穿插着核电重启、气价并轨等一系列深刻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能源事件。岁末已至,特别策划推出“2015中国能源年度记忆”,回顾能源行业不平凡的一年。
1、电改再起航 电力再重塑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电力体制改革亦然。从1997年1月电力行业政企分开,到2002年《国务院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02〕5号),再到2007年《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我国电力体制改革逐渐走向深入。2015年3月,《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发布。11月30日,“9号文”6大核心配套文件出台,电力体制改革继往开来,再次启航。
“9号文”延续了5号文“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改革思路,又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和内涵。新电改将在进一步完善政企分开、厂网分开、主辅分开的基础上,有序放开输配以外的竞争性环节电价,有序向社会资本开放配售电业务,有序放开公益性和调节性以外的发用电计划;推进交易机构相对独立,规范运行;继续深化对区域电网建设和适合我国国情的输配体制研究;进一步强化政府监管、电力统筹规划、电力安全高效运行和可靠供应。换言之,新一轮电改将逐步打破垄断,改变电网统购统销状况,推动市场主体直接交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电改方案在执行中出现问题时,须及时修正,不应动辄否定全盘;小有成绩时,须切忌冒进。小步走,不停步。电改再启程,需兼备勇气和耐心。
2、气候谈判开花结果 中国贡献不容忽视
在绵延数十年的国际气候谈判进程中,2015年无疑是极具历史意义的一年。巴黎当地时间12月12日,全球气候治理迎来里程碑——时隔近20年,《公约》下第二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减排协议《巴黎协定》达成。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前提下,《巴黎协定》为模糊的后京都时代全球减排行动指明了方向,要求在本世纪末实现2℃的全球温升控制目标、努力实现1.5℃的目标,并通过“自下而上”的务实方式推进减排,而非屡试屡败的“自上而下”强制减排。
国际观察家们一致认为,《巴黎协定》的签署,意味着化石燃料的时代已成过去,一个由清洁能源主导的崭新能源时代即将开启。与此同时,这场二战以来最复杂的国际谈判最终开花结果,也为未来解决更多国际问题提供了难得的范本。
巴黎气候大会能够取得成功,中国在会场内外的积极作为是决定性因素之一。11月3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亲临巴黎气候大会现场并发表重要演讲,为本次气候谈判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推动力。
在此之前,中国先后与印度、巴西、欧盟、美国、法国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为弥合分歧积极行动,并于2015年6月按时向联合国提交“自主贡献”文件,承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届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同时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9月,在发达国家气候援金迟迟不到位的背景下,中国率先垂范,承诺出资200亿元人民币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充分展现出一个负责任大国在国际重大问题中应有的担当。
3、华龙一号不负众望 国之重器内外开花
“十二五”收官,沉寂四年的中国核电内外开花。
继年初核电建设重启以来,中国核电在2015年的最后几天再迎好消息——福清核电6号、防城港核电3号机组先后获准开建,华龙一号国内示范及海外项目参考机组随之增至三台。
与此同时,国家领导人不吝以“国之重器”寄语中国核电,并在出访期间多次亲身“推销”中国核电技术,自主核电品牌的实际表现也不负众望。华龙一号在2015年接连落地英国和阿根廷,并成功挺进非洲和东南亚等国。至此,华龙一号的身影已经出现在全球超过20个国家;CAP1400也在南非、土耳其等目标国市场开发中取得阶段性成果。无论是出口老牌核电强国,还是登陆新兴核电国家,自主核电技术的左右开弓意味着中国核电正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
从全球范围看,后福岛时代,一度停滞的核电建设正再现复兴之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有14个国家在建核电、40多个国家正积极谋划发展核电。作为后来者,中国核电经历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之路,30多年从无到有、由大到强,以先进的核电技术、领先的设计建造能力、全球最大的装备产能及装机规模为标识的中国核电,已成功跻身世界核电发展的第一方阵。
4、国际油价跌入谷底 国内油企被迫“入冬”
始于2014年的新一轮油价下跌在2015依然看不到丝毫反弹迹象。最悲观的分析认为,跌跌不休的油价来年将持续探底,很有可能降至每桶30美元、甚至20美元以下的历史低点。
作为一种全球化的基础能源产品,国际油价的长周期大跌势必影响每一个国家,中国也不可能独善其身。油价巨幅下跌直接拖累油企盈利水平,进而极大抑制其上游投资积极性,最终对行业长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3年来首次下降,累计利润总额同比暴降68.7%。受此影响,上半年全国石油和化工利润总额下滑了25%。
与此同时,当前国内石油的平均生产成本已明显高于国际油价, 原油生产已进入亏损状态。加之今年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12次下调,天然气价格亦有两次下调,多方因素叠加导致国内油气企业盈利能力面临严峻考验。“两桶油”的三季报显示,石化双雄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均同比大幅下滑50%以上。
有鉴于此,12月15日,当国际原油价格已跌破40美元/桶的关口,年内第24个调价窗口来临时,为避免国内油企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国家发改委决定暂停此次成品油价格调整。凛冬已至,但最寒冷的时刻或许还未到来。业内普遍预计,2015年并非油企最难过的一年,即将到来的2016年情况可能更糟。可以预见的是,“应对低油价挑战”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成为石油行业必修课。
5、电力装机突破14亿千瓦 供应过剩恐成“新常态”
电力行业正面临数十年来未有之变局。
在此之前,应对短缺、保障供应曾是我国电力行业发展的唯一主题。但随着近年来发电能力的持续高速增长,以及经济发展进入增速换挡期,我国电力供需形势在2015年迎来了供应过剩的全新局面。同时,考虑到电源建设周期产生的惯性效应,未来2-3年,我国电力装机仍将维持高速增长态势,期间电力供需过剩局面恐将持续。
自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发电装机容量持续高速增长,净增规模超过10亿千瓦,其中,“十二五”期间年均新增电力装机约1亿千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电力支撑。2015年11月底,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容量突破14亿千瓦,同比增速高达9.7%。但在需求侧,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却屡创新低,2015年增速低于1%,更是创下197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与1995年以来年均10%的增速形成崖谷之别,供需形势也因此逆转。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的定策之年。面对电力过剩,如何把控建设规模和节奏,合理制定电力发展规划,实现高效、绿色发展,是电力行业的一大挑战。转“危”为“机”,电力行业须有大魄力、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