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电新闻网 | 0评论 | 4175查看 | 2017-12-07 09:08:23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中发9号文),开启了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大幕。这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是一场深刻的利益调整,尤其是对发电企业的影响最为深刻,那么发电企业如何应对呢?
电力体制改革深刻影响着发电企业利益
这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管住中间、放开两头”。改革方案实施以来,随着改革进程不断深入,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四梁八柱”落地生根,改革深刻影响着调整着电网企业、发电企业和电力用户的利益。
管住中间,即转变电网企业的盈利模式,电网企业由过去吃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价差作为收入来源,改为按照政府核定的输配电价收取过网费。电网就像一条高速公路,电网企业收取过路费。输配电价由政府按“准许成本+合理收益”原则核定。所以,改革后电网企业的盈利是有保证的,只不过不同以往的是其盈利模式的转变,要接受政府严格核定,要剔除其不合理成本。
放开两头,即发电企业直接进入市场,与电力用户直接交易,通过竞争确定电量和价格。在经济步入新常态、社会用电需求增长明显放缓、电力供应能力总体富余的情况下,在市场价格竞争机制作用下,发电企业与电力用户的直接交易价格自然是趋于下降的。特别是在市场不成熟的初期,如果计划发电量放开步伐较大,进入市场的发电供应和用户需求严重失衡的情况下,电力直接交易价格下降得更多。发电企业利润在激烈竞争中趋于边际利润,促使发电企业全方位强化管理、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向社会释放改革红利。
电力用户是本轮电力体制改革中获得红利的一方。红利来源于政府对电网企业输配电成本和收益的厘清与严格核定,更主要来源于发电企业之间的成本竞争与内化管理提升。
发电企业利益为何被深刻调整
首先,这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在当前电力供应能力明显大于市场需求的情况下,竞争的结果是电力价格必然下降。
过去几年,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电力需求增长明显放缓,而电力装机依然保持较快增长。2013~2016年,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长3.61%,全口径发电装机年均增长9.69%,燃煤火电机组年均增长6.23%,电力供应能力增长速度远快于社会用电需求增长。与此同时,火电机组利用小时数从5012小时直降到4165小时,累计下降近1000小时。
如果电力需求紧张,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电价是上升的,这就有利于发电企业。可是,在这种情况下,改革会导致全社会用电负担上升,改革就会面临更大的阻力和舆论压力,改革就有可能半途而废,甚至还会引发社会和政治问题,国外一些国家有这方面的沉痛教训。所以在当前电力供应能力总体富余的背景下,反而是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最有利的时机和窗口期。发电企业为此承受改革阵痛,换来的是电力领域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全社会福利的提高。
第二,当前电力供应能力远大于市场需求的根本原因,正是在电力领域长期实行计划体制的结果。
我国改革开放从1978年算起,到现在快40年了。可今天,在电力领域还是计划体制居于主导地位。一个电厂每台机组发多少电、每千瓦时电卖多少钱、卖给谁,都不是自己说了算,这不是典型的计划经济吗?2016年,因为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实现20%左右的电量市场化交易,其余80%的电量实行的仍是计划配置资源。因此,电力体制非坚决改革不可!
实行计划体制为什么会造成目前的电力产能富余呢?因为在计划体制下,每台机组发多少电,由政府电力运行管理部门大体平均分配,它基本上不考虑每台机组的能耗和效率;每千瓦时电卖多少钱,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按成本定价法制定,它基本上不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发每千瓦时电还能盈利,即使产能已经过剩,新电厂新机组还会不断地投资建设。前几年,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每年发电小时数不断下降,但各地方各企业投资建设新电厂的热情依然很高——因为煤价很低,发电就有盈利。这种体制就造成了电力供应能力增加与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
第三,开展电力体制改革,就是要还原电力的商品属性,使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电力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是要建立电力市场,实现发电企业直接和电力用户交易,自主确定交易对象、电量和价格,这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电力体制改革改变的是电力资源配置的方式,过去是计划配置,现在是市场配置。它不增加电力供应,也不减少用电需求。为什么有人认为电力体制改革使发电企业变得更加困难?那是因为改革放开了发电计划,放开了电力价格,发电企业要在市场上直面竞争。在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下,在电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电价是由政府定价水平向市场供求均衡价格水平方向趋于下降的。改革,使全社会享受了红利。不改革,仍然实行计划电量、计划价格,那是全社会对电力过度投资买单。
发电企业总的应对思路及建议
发电企业应对电力体制改革,它的总的思路是:一方面,在市场中获取用户电量。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发电企业必须转变思维,改变过去“坐在家里就能卖电”为“主动走出去争取客户”。发电企业的售电对象,已从原来唯一的电网企业,改为广大工商用户。发电企业直接向用户和售电公司卖电,面临同行的激烈竞争。对策是发电企业要成立自己的专业化售电公司,一头连着发电,一头连着用户,以此来稳定发电企业的整体利益。小的发电企业,可以委托社会的专业化售电公司,以减少成本;或者自己直接“赤膊上阵”,在市场中学习“游泳”。
另一方面,要强化自身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不像电网企业成本由政府严格核定,发电企业成本是由市场这只手去严格核定它。激烈的竞争促使发电企业内部要降低成本,要以比别的发电企业更低的成本去占领市场,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下去。所以,发电企业要加强全方位管理,从燃料成本、设备折旧、人工成本、财务费用等多方面严格管理。
以下对发电企业提出几点具体建议:
转变思维,增强市场意识
过去发电企业卖电,坐在家里,电就卖出去了。按照政府确定的发电计划和上网电价,由电网企业统购统销,就和政府有关部门和电网企业打交道就够了。改革后,发电企业要直面市场,和电力用户进行直接交易,在与同行竞争中把电卖出去,要与电力交易中心和众多电力用户打交道。现在,前后大不一样了。所以首先要转变思维观念,增强市场意识,建立客户意识,主动走出去,参与市场竞争。学习和熟悉市场经济规律、电力交易规则,研究市场竞争策略,在竞争中获取利益、实现发展。
成立自己的售电公司并做大做强
首先,在全国布局售电公司。在全国本集团发电机组比较多的地方,发用电量比较大的省份,都要布局自己的售电公司,成立专业团队,组建专门公司。从一些发达国家情况看,在电力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的售电公司,往往是大型发电企业的售电公司。
其次,提升售电公司能力。发电企业集团总部应因时而变,调整创新组织,成立售电管理部门。加强对全国各售电公司的统一管理和指导,组织开展培训、经验交流,加强对电改政策的解读与学习。这样统一管理售电公司,统一组织培训,有利于提高售电公司的整体水平和实战能力。各省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推进程度不一样,各地售电公司之间也可以开展经验交流和学习借鉴。
稳定和降低燃料成本
我国目前中央和地方大型发电企业,电源结构总体上以煤电为主。煤炭燃料成本是火力发电成本中的大头,占度电成本80%左右。要积极与煤炭企业签订长期协议,平滑煤炭价格市场波动风险。煤电企业与煤炭企业实现战略重组,建设大型“煤炭+火电”能源集团,可以为煤炭稳定销路、为火电稳定成本,在一个集团内部实现煤炭和火电优势互补,共同抵御市场风险。还可以通过参加煤炭市场的金融期货套期保值,来对冲煤炭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这在国际上是通行做法。
全面加强精细化管理
火电企业除了燃料成本外,人工成本、设备折旧、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