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由谁来总结、怎么总结、总结目的是什么?
对电改究竟怎么评价?评价的依据是什么?
十年电改存在什么问题?
电企还有哪些矛盾与困难?
编者按
牵动千家万户百姓生活的“电改”十年了,近期接触一些业内专家,均因为“太负责任”,每每对这一话题都是欲言又止。恰逢读了一位专家推荐的颇有影响的《电力革命》一书,似乎读懂了两句话:全球的电力事业发展到今天需要“革命”;“革命”的方式全球还在讨论之中。既然是讨论,只要是持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就值得尊重,敢于发表独立见解就更值得尊重。本期发表的《电改十年:了断或是重启?》提出了不少问号,诱人思考。《中国能源报》“思想版”力求打开一扇窗户,希望有更多的作者,就中国的“电改”和能源的发展提出你们想提的问题。
2002年“4.11”对电力员工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原国家计委正式公布了国务院批准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大一统”的国家电力公司被拆成“5+2+4”电企新格局。电力“一家人”从此归属、命运各不同。时至今日,电改走过了十个年头,电改总体进展情况到底怎么样?有没有真正取得成效?电力行业还有什么突出矛盾与困难?新一轮电改要不要重启?上述问题,引起了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各界人士的种种热议。作为电力业内人士,对电改感同身受,也想谈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该由谁来总结、怎么总结、
总结目的是什么?
这是一个首要问题。电改进行十年,目前,社会媒体和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很关注,网上众说纷纭,但真正该负责的反而没有站出来。
总结是为了认真梳理上一轮电改的经验教训,更好地确定下一步新的改革目标,把一些矛盾和问题解决掉,使电力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对电改进行一般性、纪念性的泛泛总结意义并不大,必须要进行一次全面、系统、深刻的总结,而且要分三个不同层次进行总结,即电力企业——行业协会——政府有关部门。当然,社会专家学者的总结也必不可少。在三个不同主体中,政府有关部门是上一轮电改的设计者、主导者,其总结应该是最主要、最权威的,起着关键的作用,决定着下一轮电改的方向与目标。但遗憾的是目前仍没有哪一个政府部门挺身而出。电力企业作为改革对象,有着切肤之痛,中电联作为行业协会,总结也是非常必要的。但电力行业现行矛盾和问题还比较多,像电价问题、体制问题、负债高企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仅仅靠电力企业、行业协会是远远不够的。
对电改究竟怎么评价?
评价的依据是什么?
对上述问题,目前,社会各界也是莫衷一是,争议很大。
一种普遍性的观点就是从文件出发,严格对照2002年电改国务院5号文件、2007年19号文件的内容与要求,得出“电改十年无果”,“十年电改难及彼岸”,“电力体制改革停滞不前,有些方面反而倒退了”,“目前电力体制非计划、非市场,最为糟糕。”……
还有一种个别的非主流观点,就是对照我国铁路改革和国外评论,得出“铁路改革一放就是十年,还是电力体制改革迈出了步子好。”、“别的国家从外部看我们的改革,认为中国最成功,恰恰好得很。我们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中国电力这些年发展得这么快,为整个国家经济的腾飞做了重大的贡献。”
如何正确评价这十年电改的成果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回顾电改后的十年历程,电力行业有喜有忧,危与机并存,在竞争中促变革,在变革中谋发展。作为业内人士,既经历了十年来艰苦创业、快速发展、结构调整、战略转型的新变化,也经历了厂网分开、竞价搁浅、金融危机、煤电顶牛、行业巨亏、直供受阻、资源大战等重大事件,“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在心头。对十年电改必须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进行评价,一方面要参照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文件,另一方面,更要考虑政策市场环境的新变化,依据具体生动的电力体制改革实践及其取得的实际效果,既不能全盘否定——“一团糟”,也不能总结过头——“好得很”。当然,“中庸之道”也要不得。
总体上讲,2002年电改方向和目标是正确的,而且有进展、有成效,但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目前基本停滞不前,矛盾、困难、问题和变数仍不少,必须重启电力改革,确定新的改革目标,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这是作为一个电力人,对十年电改的一个基本判断。
十年电改取得哪些
进展与成效?
平心而论,十年电改尽管没有达到中央设计的目标,但由于电力系统广大干部员工的积极努力、开拓进取,还是取得了一些进展与成效,至少有以下几点:
首先,电力体制基本实现了“三分开”(政企分开、厂网分厂、主辅分开),电力市场化改革有了新进展、新突破。其中,厂网分开意义较大。原国家电力公司实行发、输、配、售垂直一体化运营,高度垄断,高度集中。2002年电改后,尽管在电网侧,沿袭了自然垄断的特性,但在发电侧完全摘除了“垄断”帽子,进入竞争性行业,形成了国有、集体、民营及外商等投资主体多元化,出现了全方位竞争格局,竞争理念渗透到“前期项目——电厂建设——运营管理——并购重组”各个领域。竞争之激烈、发展之活跃,绝对是“空前”!主辅分开,也有其积极意义。尽管辅业集团“先设4个,近期又整合为2个”,有形成新垄断的嫌疑,但从宏观上看,还是突出了电力主业,更重要的是促使辅业摆脱了对主业的依赖,利用改革后的发展机遇,迅速实现了转型升级,成为效益更好、竞争力更强的设计施工企业。
其次,电力工业实现了跨跃式发展,安全供电能力显著增强,解决了困扰我国多年的持续性、大面积“电荒”问题。2002年电改极大地激发了发电行业发展的活力,特别是五大发电集团,为我国装机规模连续7次大的历史性跨越、迅速扭转缺电局面做出重大贡献。到2011年底,全国发电装机达到10.56亿千瓦,9年时间新增7亿千瓦,相当于1949—2002年53年全部装机容量3.5亿千瓦的2倍;年均新增容量7778万千瓦,是前53年平均新增容量670万千瓦的11.6倍。我国先后成为世界第一的水电、风电、发电量大国,基本实现了全社会电力供需的总平衡,解决了困扰我国多年的发电装机“硬缺口”问题 。同时,通过加快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积极实施坚强智能电网发展战略,特高压电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直流输电线路总长度和输送容量跃居世界第一,输电电压等级不断提高,电网大规模、远距离、高效率输电能力显著增强,全国联网格局基本形成,打造了一个“中国引领”的新型国家电网。
第三,电力结构布局得到优化,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节能减排取得较大成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取得快速发展,同时,大力发展超(超)临界机组、大型联合循环机组,实施“上大压小”,淘汰退役小机组,采用高效、洁净煤发电技术,发展热电联产、热电冷联产和热电煤